【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以开放的心态从事中国戏剧史研究[1]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11-19 | 点击数:8170
 
二、面向世界的中国戏剧史研究
 
最近有人撰文,批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外国人(包括外籍华人学者)怎么做的我们就该怎么做,外国人怎么说的我们就该怎么说,一切唯外国人马首是瞻”的错误倾向,提出:“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虽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的东西,但无疑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交流的中心就是我们中国。”(刘扬忠《也谈古典文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这种说法并不错,问题在于心态。实际上,“一切唯外国人马首是瞻”的倾向,在大陆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并不突出,香港某大学个别人搞的繁琐规范也并不流行。至于“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虽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的东西,但无疑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交流的中心就是我们中国”这句话,也完全可以反过来说,即变成:
 
虽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交流的中心就是我们中国,但无疑地,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汲取的东西。
 
《新华文摘》2005年第6期在“国外社会科学”的栏目下摘引了两篇“国外中国学研究”的访谈文章,其中德国汉学家凡埃斯说:“中国的汉学太以中国自己为中心了,人们的外语水平不高,不过这种情况也在慢慢改变。西方汉学家们不认为汉学只是需要我们到中国去学习的一门学科,这种学习应该是双向性的,我们从外面可以看到很多从里面看不到的东西。”瓦格纳也说:“中国的学者们,他们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会对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带来很大的限制。就算是在北京的西方学者也很难搞学术工作,因为得不到很多外国的学术著作,来自日本、美国的书太少了。所以中国学者们一般都是你看我写的,我看你写的,范围很有限。”
刘先生批评的倾向和外国汉学家指出的倾向,究竟哪一种是主要的呢?在当前,我们应该强调什么?纠正什么?中国学术是否“早已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上引刘扬忠文)”?我想主要以中国戏剧史研究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众所周知,我国的戏剧史研究一直是在外来文化、外来观念的推动下逐步走向现代的,被同行们一致推崇为中国戏剧史开山之作的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就是汲取外来观念的代表作。陈寅恪先生总结王国维治学的三种方法之一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其举出的成果就有《宋元戏曲考》。其后冯沅君、董每戡、欧阳予倩、周贻白、张庚等人,无一不是在借鉴外国戏剧理论的基础上完成各自的民族戏剧理论、戏剧史建构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开始重视农村戏剧、祭祀戏剧,开始使用田野考察的方法研究现存的活态戏剧品种如傩戏、目连戏等。可以说,国外的观念、方法、成果,对大陆形成这一学术潮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居功至伟。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2001年,我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我国政府正式在《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上签字。这表明,我国已经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布:作为文化遗产的戏曲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人类的。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戏剧史的研究依然相当封闭。
总的说来,在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中,我们对日本同行的研究成果的了解和吸收情况要好一些,而对西方的研究则相当隔膜。如果说我们对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波多野太郎、田中谦二、岩城秀夫、田仲一成等人还相对熟悉的话,那么对美国学者柯润璞(J.I.Crump)、韩南(Patric Hanan)、白之(Cyril Birch)、奚如谷(Stephen H.West),英国学者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杜为廉(William Dolby),荷兰学者伊维德(Wilt.L.Idema)、波兰学者日比科夫斯基(Tadeusz Zbikowski)、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林(Colin .Mackerras)等等,就要陌生得多了。他们对中国戏剧史的全面研究和对杂剧、南戏及部分作家作品如关汉卿、李渔、朱有燉、《西厢记》、《琵琶记》、《荆钗记》、《长生殿》等的研究,都有不少新鲜见解值得参考。而国内尤其是大陆的研究者,不要说借鉴汲取,就连见也难以见到。无庸讳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学者们外语水平不高。在因此而造成的自说自话、“自给自足”的研究圈子中,难以使大陆的中国戏剧史研究界与海外、国外学术界进行双向交流,也难以摆脱低水平重复而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同。
大陆敦煌学界是借鉴国外成就而超越之的典范。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曾经出现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令人“伤心”(陈寅恪语)的局面。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大量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献得以陆续复制回国或影印出版,与此同时,我国学者充分借鉴欧亚各国的成果,使大陆的研究水平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从而出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令人振奋的局面。可以这么说,在敦煌学研究中,不能直接阅读外文文献,其成果就不入流。
2002年,中山大学历史系青年学者王承文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扩充修改的《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在中华书局出版。这本60余万言的大著不仅旁征博引了我国古代典籍、大陆与港台的中文成果,而且广泛引用日文、英文、法文的研究成果。作者在该书《后记》中说:“道教是属于世界的,欧、美、日道教史研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道教史专家。作为天下公器的学术研究,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也没有理由对此视而不见。在本书中,我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了力所能及的吸收借鉴和讨论。”该书出版后在国际汉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中国大陆著名学者汤一介、项楚、孙昌武、张泽咸、葛兆光,台湾学者陈鼓应,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汉学与道教讲座教授劳格文(JohnLagerwey)、法国远东学院院长道教讲座教授傅飞岚(FranciscusVerellen)、日本京都大学小南一郎教授、麦谷邦夫教授均给予高度评价。孙昌武教授称此书“考证精辟,新意迭出。国内道教研究长期沉滞,整体水平难望西方和日本学人项背,终于有大著可与争衡了”。傅飞岚教授认为“国际道教学界的灵宝经研究以这本书做得最好”。(《中大校报》第91期,2005年3月10日)显然,不了解境外的研究状况,不吸收人家的成果,也就谈不到“争衡”与超越。当然,超越应当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而根本目的应是把学术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准。
台湾同行的中国戏剧史研究,可作为大陆学者的另一个参照。1949年以来,两岸的学术研究沿着不同的路径前行。在大陆,有两支研究队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戏曲,即以大学中文系和社科院文研所为代表的学者,主要研究剧本文学;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和各省的艺研所为代表的学者,则主要研究当代舞台实践。相比之下,台湾只有一支队伍。所以台湾的学者,往往既研究古代戏剧、剧本文学,也同时从事京昆与地方戏研究,甚至兼任编剧、导演、艺术总监的工作。曾永义教授、王安祈教授等可算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如果说两岸的研究体制各有利弊的话,那么在对国外成果的翻译、介绍与汲取方面,大陆则远远比不上台湾。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的重要著作《中国戏剧源于宗教仪式考》首先在台湾被翻译成汉语。台湾《民俗曲艺》第145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世界各地的皮影戏及其相互关系》的论文,其中引用英文文献86种,中文文献45种。这种文章,很难在大陆的国学期刊上看到。台湾中研院从事戏曲研究的两位女士,都有在海外受教育的背景,她们外语好,理论功底深厚。王秋桂教授在世界范围内搜集、影印大量古代戏曲文献的同时,又致力于推进戏剧人类学的中国化进程。他们的具体成果,已经使大陆学者受益匪浅,而更值得学习的,则是他们从事学术研究时的开放心态:把中国戏剧史当成一门不分国界的学问。
有人提出:参加国内(大陆)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外国学者往往水平不高。这可能是事实。毫无疑问,中国大陆拥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戏剧研究的最庞大的研究队伍和最丰富的资料。这种绝对优势,便造成国外中国学的一流学者或可以和大陆的一流学者对话,而一般学者则难以达到国内二、三流学者水准的局面。问题是我们的眼睛盯着人家的哪个部位?更何况就算是一般学者,也往往在某一课题的研究上有一得之见。要是与会的外国学者真的水平不高,那首先要怪会议承办方:谁让你不请(或请不来)水平高的?
另有一种倾向也很值得注意,就是有意无意地曲解外国学者的成果。例如最近有人提出:“国内重场上研究的学者,往往将田仲一成的演剧研究视为先导;然而,田仲先生本人对国内日益热闹的‘场上’呼吁却始终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李舜华《从祭祀到演剧、从乡村到城镇——田仲一成的中国演剧史研究》,原载《中华读书报》,转引自《国学网站·中国戏曲论坛》)其实,田仲先生所关注是祭祀与戏剧的关系,而不是“案头”与“场上”之争。是谁把他的研究当成重视场上研究的“先导”我们不知道,但毫无疑问,在田仲先生看来,祭祀与戏剧文本、场上演出都有关联,而显然与后者关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
最近董晓萍先生介绍,从1987年到1990年的三年间,美国历史学家欧达伟(David Arkush)发表了两篇长文,一篇是《华北农民小戏中的婚姻道德观》,另一篇是《河北乡村戏曲的伦理道德观》,(《定县秧歌与华北民间社会》,《法国汉学》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坦白地说,这两篇论文我都没有看过,但从题目中已经嗅出了某种既古老又新鲜、既熟悉又陌生的气息,产生了想要阅读的强烈欲望。
 
总之,开放的时代需要开放的心态。当前从事中国戏剧史研究,既要挣脱学科归属的羁绊,又要克服惟我独尊的心理障碍。这可能是在这个领域中出大师、出精品的必要前提。


注释:
[1]黎国韬博士、曹广涛博士生参与了本文校对,谨此致谢。

 

 

本文原刊于《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2期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元杂剧呼妻为“大嫂”与兄弟共妻古俗
下一条: ·[康保成]明代乐户史料辨析(二则)
   相关链接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王霄冰 王玉冰]从事象、事件到民俗关系·谭同学:《双面人: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
·柯杨从事民间文艺研究工作60年座谈会在兰州举行·[李修建]为民众立言——“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研讨会”纪要
·[庄孔韶]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60年研讨会”在京召开
·“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60年研讨会”在京召开·祝贺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贺词、贺信选
·风雨一甲子,耕耘六十年:乌丙安先生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马进 武晓红]论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社会心态
·康保成 著:《中国戏剧史研究入门》·[日]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
·[万建中]两种理财观念的碰撞与农民心态的宣泄·[张海洋]社区心态史在民族志·民俗志中的重要地位
·[胡鸿保 张丽梅]从事民族志:马凌诺斯基与格尔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