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勾栏,又作句阑、枸栏、钩栏、鉤栏等,在北宋以前的汉族文献中,是栏杆的意思。晋·崔豹《古今注》上:“枸栏,汉成帝顾成庙,有三玉鼎、二真金炉、槐树,悉为扶老枸栏,画飞云龙角,虚于其上。”[17]这已经把勾栏即栏杆的意思说得相当明白。
宋·李诫《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文献,可惜不为治戏剧史者所注意。该书卷二、卷三、卷八皆有“鉤栏”或“重台鉤栏”条,不仅更明确地指出勾栏即栏杆,而且具体说明了勾栏的制做样式、尺寸和方法。卷二十九有勾栏图,为我们提供了单鉤阑、重台鉤阑的形象资料。
据《四库提要》,本书乃北宋元祐二年(1087)成书,可知当时一般仍指勾栏为栏杆。
《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条:“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同书卷四“皇后出乘舆”条:“馀命妇王宫士庶通乘坐车子,如檐子样制,亦可容六人,前后有小勾栏。”[18]这两处“勾栏”的意思不同,前者指演艺场所,后者指车上的栏杆。《梦华录》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勾栏的两种意思在当时是混用的。《西湖老人繁盛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方专指瓦舍中的演出棚为勾栏。
廖奔先生在《中国剧场史》中发出疑问:“勾栏的含义是怎样从‘栏杆’转为‘剧场’的呢?”他推测道:唐宋时往往在演出台四周围以栏杆,“人们因为台子围有栏杆而称它为勾栏,进而又借称作演出棚的名称。”[19]这一推论初看似不无道理,但演出场所以外的建筑,也常常围有栏杆。例如《南宋馆阁录》卷二所载秘书省内:“右文殿五间……后山墙周……绕以栏楯。……殿后秘阁五间……阁上下周回……绕以栏楯。……阁前有拜阁台,台左右有踏道砖路通东西廊,皆有栏楯。”[20]栏楯即栏杆,横者为栏,竖者为楯。看来,为何单单把栏杆“借称”作演出棚仍需进一步讨论。
我们认为,这种“借称”的中间环节仍是汉译佛经和佛教寺院。
早期佛经翻译仍以“勾栏”为栏杆。如东晋僧伽提婆翻译的《中阿含经》卷十四:“拘尸王城,周匝七重……作种种花池……彼池周匝,有四宝鉤栏,金、银、琉璃及水精。金栏银鉤,银栏金鉤,琉璃栏水精鉤,水精栏琉璃鉤。”[21]此处的“鉤栏”既绕池周匝,当为栏杆。又将“鉤”与“栏”分开,“鉤”相当于楯,是竖在两栏之间起勾连作用的。然而,被四宝鉤栏团团围绕,绝非寻常处所,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法苑珠林》所引佛经,多次提到勾栏,如卷二十九记中印度境内摩揭陀国大菩提寺:“六院三层,墙高四丈,垒砖瓦为之。……(寺内)青砖精舍,高百六十余尺,基广二十余步,上有石钩栏绕之。”“金刚座高八尺三寸,阔一丈二尺五寸,其塔本阿肖王造石钩栏塔。”[22]等等。这些记述表明,佛教建筑十分重视勾栏。
北齐·那连提耶舍译《大宝积经》,勾栏的意思有些变化,该《经》卷六十三记阿修罗为释迦牟尼作殿堂:
一一殿堂,七重钩栏,四宝所成,微妙第一。所谓金、银、琉璃、颇梨。金钩栏者,金为寻梁,及作众柱,银为曲鞚。银钩栏者,银为寻梁,及作众柱,金为曲櫺。毗琉璃钩栏,以毗琉璃,而为梁柱,颇梨为櫺。颇梨钩栏,颇梨梁柱,毗琉璃櫺。[23]
此处的“钩栏”有梁有柱,有鞚有櫺,已不象栏杆意。鞚,本是马笼头,此处当借为椌字。据宋·李戒《营造法式》,椌是塔下宫室之称。櫺,是窗上花格,可借为窗。当然,也可把鞚、櫺理解成是栏杆中网状或花格状的装饰花纹,而所谓“梁”其实就是栏,“柱”就是楯。这样,此处“钩栏”仍可解作栏杆。
但元魏·瞿云般昔流支译《正法念处经》,“钩栏”明确成了夜摩天中的游艺场所。该《经》卷三十六:“牟修楼陀夜摩天王,坐莲花台,一切天众,皆共相随,向彼广池。忽然而至,既到彼已,彼旧住天,既见王至,一切下楼,复有离于莲花处者,有出堂者,离钩栏者,一切皆从往处而出。”[24]显然,“钩栏”在这里已经从栏杆引申成被栏杆围住的某种场所。同书卷四十,记牟修楼陀夜摩天王“为欲游戏受快乐故”,来到一切观察妙宝山峰:
七节枸栏,周匝而有。所谓七者,一金枸栏,二银枸栏。第三枸栏,是毗琉璃。第四枸栏,则是青宝。第五枸栏,则是车渠。第六枸栏,赤莲花宝。第七枸栏,金刚妙宝。如是诸宝,以为间错,有如是等,妙宝枸栏,而围绕之,周匝端严,甚可爱处,多有天众,第一妙色,可爱音声。如是庄严,如是殊妙。……彼处旧天,既见天王牟修楼陀,即便奉迎。有住空者,有以众香自涂身者,有在鸟背堂中住者,有共天子而前,奉迎牟修按陀夜摩天王乘空行者,有作五乐音声迎者。……复有余天,以金乐器,出妙音声,并复歌赞。[25]
按“夜摩天”,佛教所说的“六欲天”之一,在须弥山上,意译“时分”,是时时歌唱、快乐的意思。此处的“妙宝枸栏”,是夜摩天王听音乐的地方。同卷又记云:
一切观察山峰之中,多有种种妙好园林及莲花池,共诸天众,游戏受乐。六种受身,喜乐境界,于彼园林、莲花池等,无量种处,迭互歌舞,共饮共食。若触香味。如是受乐,闻歌音声,甚为可爱。如是受乐,到彼山峰,枸栏之行,游戏而行。彼枸栏者,是毗琉璃。诸天入中,真身光明……[26]
既无彼处,受诸乐己,复向山中,山上平处,在中受乐……受诸乐己,复向彼山,名游戏林,普毗琉璃,以为枸栏,庄严堂舍……彼堂第一,可爱枸栏,功德具足,无可其中,五欲功德,而共受乐。[27]
从上下文推测,此处的所谓“枸栏之行”、“可爱枸栏”云云,“枸栏”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歌舞厅、音乐厅吧,总之与宋代瓦舍中之勾栏的意义已相当接近。
上述文献描写的是天宫伎乐,总不免给人以扑朔迷、雾中看花之感。所幸敦煌莫高窟第85窟有“天宫伎乐”壁画,萧默先生《敦煌建筑研究》一书据此将85窟所绘晚唐佛寺型制予以复原,两相比照,“勾栏”的面貌就十分清楚了。
汉译佛经的传播以及佛教寺院的普及,必然影响到人们对“勾栏”这一词汇重新定义。只不过在上图中“勾栏”是露天的,宋代娱乐场所的“勾栏”多有顶棚。然而宋代佛教寺院中的“勾栏”也有“棚”式建筑,宋·宗晓编《乐邦文类》卷三《延庆重修净土院记》:
翻碧瓦整建瓴,无致乎上漏下湿,而四围周之,以句栏遮阳。[28]
既以“句栏”遮阳,可知它绝非栏杆,而必是有顶棚的建筑。这样,勾栏为栏杆的旧概念就完全被取代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