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踏谣娘》考源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8 | 点击数:36945
 
 
综上所述,本文从史料记载的歧异及前辈学者对《踏谣娘》的不同认识入手,抓住踏歌与《踏谣娘》的基本表演特征和性质,引证了许多以往不被人注意的材料,进行了新的探索。其结论主要是:1、《踏谣娘》的舞容是踏歌。踏歌是一种具有巫术性质的巫歌、巫舞,其基本的舞步“蹋踶”是巫术中的商羊步。2、踏歌产生于西北。春秋时“狄人”活动的地区是踏歌的第一个聚散地,与北齐或隋时流行《踏谣娘》的河内(河朔、河间)恰相符合。3、踏歌在汉代中原已上演,后又不断随着部族迁徙被带到南方各地。荆襄、巴蜀一带是踏歌、《踏谣娘》的第二个聚散地,影响巨大。4、踏歌本是一种舞步,可以表演不同的内容与形式,按照某些古人的观念,表演这一歌舞的女演员都可称“踏谣娘”。这就造成了史籍记载的混乱和今人认识上的分歧。在今天看来,只有进入脚色扮演、有故事情节的表演才是歌舞戏。5、歌舞戏《踏谣娘》中留下了巫术的痕迹。这对于我们论证中国戏剧起源于巫与巫术,提供了一个十分典型的个案。
 
 

注释: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2]任半塘《唐戏弄》第三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97页。
[3] 按,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补遗”(中华书局1979年版57页)据《刘宾客嘉话录》录此条。据唐兰《刘宾客嘉话录的校辑与辨伪》(《文史》第四辑),《刘宾客嘉话录》实可看作《隋唐嘉话》的别本。《隋唐嘉话》作者刘餗,武则天时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二子,附见两《唐书》刘子玄传。其兄贶在开元九年“为太乐令,犯事流配”,故刘餗此书当不会晚于天宝末年。宋曾慥《类说》卷五四引《隋唐佳话》,“皻鼻”作“鼓鼻”,“谈娘”作“容娘”,今略不录。
[4]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8页。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四引文与此略同。
[5] 宋曾慥《类说》卷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73册,第125页。
[6] 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六,中华书局校点本,1988年版,第3729-3730页。《旧唐书·音乐志》(二)与《通典》略异,惟“摇其身”作“摇顿其身”,“踏摇”作“踏摇娘”。
[7]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5页。宋陈旸《乐书》卷一八七“苏葩戏”条与此略同,不录。
[8] 同注5,卷十六,第279页。
[9]《全唐诗》卷二○三,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125页。
[10]《旧唐书》卷一八九下中华书局校点本,第4970页。《新唐书》卷一○九同,《资治通鉴》将此事系之于景龙三年(709)。
[11]同注1
[12]同注2,第637-649499500页。
[13]周贻白《中国戏剧与舞蹈》,《周贻白戏剧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6-97页。
[14]董每戡《说剧·说“踏谣娘”——“谈容娘”》,《董每戡文集》(上),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401页。
[15]明方以智已将《踏谣娘》和踏歌相联系,参《通雅》卷二十九“踏歌”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57570页)近人董每戡也说:“我以为它(指《踏谣娘》,引者注)原和‘踏歌’,或者‘蹈歌’相同。”(《董每戡文集》上,第405页)任半塘说:踏歌“或曰‘踏谣’,其较著者为戏曲中之《踏谣娘》。”(《唐声诗》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67页)。
[16]任半塘《唐声诗》(上编),第308页。
[17] 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校点本,1979年版,第94页。
[18]《资治通鉴》卷二百六,中华书局校点本,第6533页。
[19]《全唐诗》卷三五九,中华书局校点本,第4057页。
[20]康保成《“竹竿子”再探》,《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第103-110页。
[21]《太平广记》卷三三五,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658页。
[22]分别参张寿林:《再论踏歌》,《歌谣周刊》,三卷八期,民国265221-2页;黄芝冈:《什么是戏曲?什么是中国戏曲史?》,《戏剧论丛》,1957年第二辑,第144-162页;《董每戡文集》,第405-408页。
[23]《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文物》,1978年第3期,第48-49页。
[24]同注18,卷一五二4748页。
[25]《新唐书》卷二十二,中华书局校点本,第478页。
[26]《四部丛刊》史部,《前汉纪》卷十五,第6页。
[27]《汉书》卷六十三,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746-2747页。
[28]清光绪虚受堂刊本,中华书局影印,1983年版,1244页上。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古时候言文一致么?》:“中国的文学家,是颇有爱改别人文章的脾气的,同一地方的同一首歌,《汉书》和《前汉纪》记的就两样。一面是:‘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一面却是:‘一尺布,暖童童;一斗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比较起来,好像后者是本来面目,但已经删掉了一些也说不定。”把“蹋踶侯”改作“题侯”,是《汉书》妄改《前汉纪》的又一例。
[29]陆德明《经典释文》,黄焯断句、中华书局影印通志堂本,1983年版,第374页。
[30]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942950页。
[31]《舞蹈》,1984年第1期,第4748页。
[32]民国云南《蒙化县志稿》,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33] 清黄葆真《增补事类统编》卷四四上海积山书局石印,光绪十四年本,第七册,18B
[34]同注2,第508页。
[35]《乐府诗集》引《隋书·乐志》云:“梁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金蹄,为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中华书局校点本,第708页。
[36]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94369页。
[37]《文选》卷八,中华书局影印胡刻本,1977年版,第128页下。
[38]《史记》卷一一七,中华书局校点本,第3039页。《礼记·王制》则说“狄鞮”是翻译,承担对“西方”的“达志通欲”之事。《盐铁论》卷七“崇礼”云:“今乃以玩好不用之器,奇虫不畜之兽,角抵诸戏,炫耀之物陈夸之,殆与周公之待远方殊。……四夷所以慕义内附,非重译、狄鞮来观猛兽熊罴也。”(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第437-438页。)这里的狄鞮与译,均代指四夷之人。
[39]《艺文类聚》,汪绍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5页。
[40]此段意为:君丧时,主山林的虞人出木柴,乐吏狄人出壶,主烹饪的雍人出鼎,冬月恐水冻,以木爨鼎温之。以上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第1572页上、1574页中。
[41]《周礼注疏》,引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第754页。
[42]《汉书》卷一下,中华书局校点本,第63页。
[43]清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2页。
[44]清允禄等编《律吕正义后集》卷四十五、四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216册,第360410-412页。
[45]同注2,第503页。
[46]《西京杂记》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5册,第13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元杂剧中的“次本”
下一条: ·[康保成]90年代景观:“边缘化”的文学与“私人化”的研究
   相关链接
·[王若光 刘旻航]“飞龙在天”: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考源·[富育光]满族佩饰古俗考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