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陶立璠]《民俗学·再版序言》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2 | 点击数:11371
 


  拙著《民俗学概论》1987年出版。当时正是中国民俗学的恢复时期,理论建设被提到急切的日程。文科高等院校陆续开设民俗学课程,急需教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全国各地各类民俗学讲习班和培训班纷纷举办,需要民俗学的基础理论著作作培训时的参考;更重要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民众的民俗意识回归,各类民俗事象逐渐恢复并得到发展。此时原来不被重视的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倍受人们的关注。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民俗文化热”,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在民俗世界探宝淘金,民俗学由过去的“绝学”变为时髦一时的“显学”。拙著《民俗学概论》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完成它的写作的,完全是一种教学实践的结果,初版印刷三万册,没想到它的发行是那样顺利,几乎没有经过新华书店这一传统的发行渠道,很快就销售一空。这和该书的立论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只是说明一种社会和学科的需求。

  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国门大开,中国民俗学的国际交流显得频繁起来。国外民俗学者十分关心中国民俗学的发展,特别是东亚国家的学者,如日本、韩国的学者不仅关心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而且将本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延伸到中国,寻找本国民俗文化的源头。大批学者到中国各地进行民俗考察,国家之间的民俗联合考察也在频繁进行。此时,中国学者也开始走出国门和国际民俗学界进行对话,突破封闭,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成为一种时尚。本来民俗学被认为是“一国之学”,它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本国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但在比较民俗学兴起之后,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完全被打破,变成一种不分国界的世界性的学问。

  二十世纪80年代是中国民俗学恢复、发展时期,此时民俗的田野考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理论建设有了长足进展。至于中国民俗学的理论著述。当时出版的只有张紫晨的《中国民俗和民俗学》,乌丙安的《中国民俗学》,拙著《民俗学概论》是相继出版的第三部民俗学著作。国外学者正是通过这些著作,了解中国民俗学者对这门学问的思考。在频繁的学术交流中,日本和韩国的学者对拙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认为除了理论框架的严谨之外,对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资料的使用是其最大的特点,于是决定翻译出版。很荣幸,十年之后的1997年日文翻译本《中国民俗学概论》(佐野贤治监译、上野稔弘翻译)和韩国文翻译本《中国民俗学的理解》(金宗植翻译)相继由日本的勉诚社和韩国的集文堂出版,并被用作两国高等院校中国民俗学教学的参考用书。中国民俗学在理论方面能够与世界民俗学交流对话,这对我当然是很大的勉励和鞭策。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也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民俗学领域耕耘近30年。自《民俗学概论》出版之后,除了教学和指导研究生之外,我对中国民俗学的兴趣完全转移民俗的田野考察和民俗志编纂方面。从九十年代开始,在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策划编纂《中国民俗大系》丛书,时间一晃就是十年,现在这部31卷本的大型丛书就要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实现我的美好愿望。记得在《民俗学概论》初版《后记》中,我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相信,有中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和创造,有如此丰腴的民俗土壤,中国民俗学理论的丰碑必将会建立起来,那时这本书自然会失去它存在的价值。”应该说拙著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实在没有修订再版的必要。但是多年来许多的朋友和民俗学爱好者,特别是报考民俗学研究生的青年学子不断来信、来电索要拙著,建议再版,出版社也一再要求修订再版。由于教学的压力和民俗大系编纂任务的羁绊,实在无暇顾及他们的好意。直到最近学苑出版社的编辑又一次找上门来,鉴于“民俗大系”的编纂任务已基本完成,这才静下心来,对拙著进行修订。

  回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四人帮”被粉碎时,中国民俗学的园地还是一片荒芜。钟敬文等老一辈民俗学家为之痛心疾首,奔走呼号。当一支溃散的队伍,带着累累伤痕从四面八方汇集,准备重整民俗学的旗鼓时,当时中国民俗学的状况只能用“惨淡经营”来形容,大家似乎在荒原上行进,眼前一片茫然。但荒原上也会有灿烂的夏季。经过数载的艰苦努力,民俗学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不仅迎来了可贵的黄金季节,而且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今天检阅这些成果时,一代民俗学人无不感到由衷的高兴。中国民俗学在经历严冬之后,学科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术队伍不断壮大,不仅如此,其他社会学科也从不同角度切入民俗学领域,扩大其学术成果。有学者把这种活跃的、发展的中国民俗学称为“新国学”,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的民俗文化传统,无疑是一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文化宝库,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应该是国学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看到,尽管中国的民俗学研究,在最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和发达国家的民俗学相比,还是十分落后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受现代信息的影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传统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摆在中国民俗学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记得1991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国民俗学面临的新课题》,发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学林出版社1993)上,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我还是念念不忘那些课题,其中有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不能不重新提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藏族情歌选〉前言》
下一条: ·[陶立璠]《孙氏剪纸艺术》序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