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许嘉璐]保护肯綮国运
——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期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许嘉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8 | 点击数:11339
 

我曾经管过北师大的文科教学与科研。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但是钟老是自己的老师,不好提出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你提出建设中华的民俗学、建立中国的流派,应该走出去呀!需要钱我可以给你一点,让学生们背着包到深山密林里去呀!后来我一想,钟老这么大年纪了,他去不了,学生们还在为升讲师、升副教授、教授而凑那个论文呢,算了!所以,在这个大潮之中,浮躁风之下,很难做事。但田野调查是搞这行的基本功。

我认为这次抢救工程,就是一次建国以来、甚至辛亥革命以后从来没有过的大规模田野调查。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它引起了世界上文化界的关注是有道理的。我认为,在大规模摸底、抢救的同时,有关的理论研究必须加强,特别是对民间文化自身宏观的规律的研究需要加强。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我也看了不少,有的研究得很深很细。比如,像顾先生研究孟姜女,我不知道你们见过没有,十几大厚本的笔记,密密麻麻关于孟姜女的材料,各种素材,后来发表了一点点。有些故事的流传、演变过程,以及后来被戏剧化的过程,都应该深入研究。但是,民间文化的总规律等宏观上的研究也不可少,现在研究得很不够。比如说,在雅俗文化的互动当中,民间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是中国文学史家去解决的,但他们即使解决也只停留在文学上,不能涉及到其他的文艺品种。我们应该管起来,搞清楚这个问题。搞清楚它就可以唤醒今天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没有民间传统文化,就没有屈原的《楚辞》呀!也没有《诗经》的十五国风,没有汉乐府,也没有后来的近体诗和宋词,更没有元曲!甚至于连《红楼梦》也不会有!它们的源头都在民间!就是我们亲眼所见的一些东西也是这样。没有北京的蹦蹦戏,就没有后来的评剧。没有湖北的野台子戏,也就没有现在的京剧。是不是?追述得再远一点,没有宋末地方上的小曲、或者是野台子戏,也就没有今天的昆曲。昆曲是雅人的、文人的,但它的来源也是民间的。所以,这些都有待于研究。我是外行啊,各位,如果我说错了,就当是期望做得更好的意思,请原谅。

我再举一个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的例子。民间文化是多元的。多元与一体是什么关系?汉族地区还好说,大陆上的55个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不同,连信奉的宗教都不一样,甚至原来的人种也不都一样。为什么千百年来我们能够和谐相处,共同繁荣?这不能只从朝廷、从中央政府的政策单方面去解释。政策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文化上。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接触、交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几乎都是包容性强、企盼和谐的。我有些奇怪的想法,因为不懂,只好慢慢去求证。比如说,为什么在中国伊斯兰教都是逊尼派?原教旨主义、什叶派在这片土地上就难以立足这不能不说受了主体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现代的,那是千百年来固有的。犹太文化也是世界重要的文明之一。可以说和我们中国并驾齐驱,甚至有些方面比我们还好。犹太人1800年没有祖国,仅仅凭着希伯莱语、犹太教的教义和它的社区文化就把它的文化相当好地保护了起来。无论是在波兰、在法国,以至现在的美国,犹太人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着自己的社区文化。惟独犹太人到了中国,经过了几百年,也完全融入到中华文化当中。为什么?再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民间文化保护立法速度比较快,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知识产权总部的重视,称赞这在全世界是独一份。但是,立法和我们所做的工作相结合还有一个中介物,就是政策。政策的研究是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不够,政策就很难制定得正确。这是实际情况。再一个层面就是政策的研究也需要加强。总而言之,在我们这个领域里有很多个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而这些研究是唤醒民族文化意识不可少的,也是协助政府制定政策不可少的。所以,在大家都非常重视田野调查和具体工作的同时,我再提出这个意见、建议。

当前,我国文化领域的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有三个脱节,这是当前我们的文化工作不能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讲,第一是领导与群众脱节,现在正在改善。第二是专家和社会脱节。在象牙塔里坐久了,连话语都变了。我也是搞社会科学的,我有的时候和搞社会科学的朋友开玩笑,我说,你们那个行里能不能说点人话?报上的有些文章的话语只有一个小圈子里的人才看得懂。我当然不是指咱们民间文化这一块。这一块还是比较鲜活的。仅就文学而言,不少对古代文学现象的诠释、对文学历史的重构、对现在的文艺现象的评论等等,新名词、新概念成堆,看似新鲜,一用人们熟知的术语代换,原来什么也没说。第三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例如有些评论现代作家的论著,作家本人看不懂,说要照你分析的去写,我什么都写不出来了。现在论文的阅读面越来越窄,最窄的就是博士生的论文答辨委员看不懂学生的论文。一个人平常总得说话吧?回家得同老婆说话吧?年轻人总得同自己的女朋友、男朋友说话吧?这时候也说那种绕脖子话吗?写文章的时候先念给老婆和朋友听听行不行?这只是我们理论脱离实践的表现之一。

我高兴地看到,在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中,这三个关系处理得最好。当然,还要像张旭司长所说的那样继续协调。但总的来说,政府和民间组织、这行和那行配合得很好,专家学者和所研究的东西是贴近的,理论和实践也是贴近的。所以,这项工程除了给中华民族留下更多的东西外,如果从中开掘出中华文化发展、成长、延绵的规律(这种规律有的可能是带普世性的),那就是对人类的贡献。除了这个之外,在当前的中国,也要提倡三结合、三紧密,而不是三脱节。因为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和别的领域比已经显现出了现代的风格。对这一点,我也抱着热切的期望。

外行人敲边鼓,可能敲的不是点,是噪音,但还是配合了冯主席领大家所敲的鼓面。说得对不对,请大家鉴别。

                                                                                                                      文章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乌丙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考察认定的几点意见
下一条: ·[林秋朔]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
   相关链接
·[许嘉璐]忆紫晨·[许嘉璐]“俗文化”如何升级为“雅文化”?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论文集》出版·北师大成立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许嘉璐任院长
·[白庚胜访谈]“抢救”责任重大 “保护”使命光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