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许嘉璐]保护肯綮国运
——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期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许嘉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8 | 点击数:11632
 

[中图分类号] K89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4)03-0001-05

刚才发言的人都坐着,只有金荣华先生站着。我觉得他太孤单了,所以请主席允许我陪一陪金荣华先生。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用台湾的话讲,还应该加上一句,各位先生:我非常高兴从北京专程来参加这个会议。因为去年启动这个工程的新闻发布会我参加了,在会上,我表达了对从事这项工程的专家、学者、地方政府、广大民间文化工作者的敬意。一年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今天西子湖畔开这个会,我对冯主席说:我一定来,再次向大家表示敬意!

听了刚才几位发言,我觉得在他们的发言中贯穿着这样一个时代的信息,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在1949921日新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开幕词中所说的一句话:在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之后,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从盛省长、李书记、张旭司长等等的发言当中,我已经听到这个高潮的涛声。加强中华文化的建设,正成为响彻960万平方公里上空的一个强音。

我想,需要把我们这项抢救工程放到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来看待。国家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又是在国际大背景下出现的。国际大背景,我想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的文化、地区的文化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整个人类都面临着一个走向何处去的问题。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强势的经济,强势的经济携带的文化成为强势文化。经济全球化,约坝删济全球化引发的强势文化对地区与民族文化的冲击,可能造成一种相当普遍的误解,认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文化,只有现世的文化才是有价值的文化。这对人类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我们这项工程,是整个国家文化保护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逻辑说,要保护就首先要摸清家底,并对即将消失的进行抢救,抢救是前提。抢救是保护的一个部分,剩下的就是协调的问题。可能先生、金先生也都了解内地的情况,1999年开始,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现在,这一点作为三个代表之一已经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写入了我们的宪法,已经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纲领,变成了建设国家的纲领。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确,就像金先生所说,文化是一个无限大的范围。有人说,文化就是人化。人从动物分离出来成为人,就是因为有了文化。当然,也有人把它搞乱了。猴子在画布上翻跟斗、大猩猩乱涂抹、小狗打滚涂色彩的画卖几百万美元一幅,那是吃饱了以后的消遣,并不是文化。同时,也的确像金先生所说,很多学者认为所谓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总之,它的范围非常之广。什么是先进文化同样也有一个界定。我想,这个界定我们已经有了。这就是面向现代化的、面向世界的、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个面向是方向,先进性体现于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之中。这样一个界定,使我们民间文艺工作者明确了方向,也给了我们力量。抢救、保护、弘扬的正是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有机统一,也就是我们传承下来的那部分科学的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离开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三个限制语,那可能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文化一体化。

文化一体化的前景是当今一部分社会学者、文化学者、政治学者的期望。但是,我认为这是乌托邦,不可能出现文化的一体化。地球虽小,但对人的生活来说还是巨大的。13亿多中国人,再过20年就15亿人,不可能都到美国转一圈。宝岛23百多万人,自蒋经国先生开禁到今天为止来过大陆的人也不过就4百万,另有19百万人还没来过。因此,大家有自己的地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动物尚且可以变异,生活就不能变异了吗?退一步说,即使有那么一天全球文化一体化了,也只会是一个瞬间,紧接着又会产生变异,又生成新的地域文化。但是,如果文化一体化的理论和势头再强劲地冲击下去,各个民族和地区原有的文化则将慢慢沉寂与消失。诚如是,那将是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巨大损失,也是全人类的损失,因为那时在构建未来文化时将没有了源头。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样一个提法,三个面向,再加上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三个限制语,我想就和文化一体化公开地唱了反调,亮出了中国人的旗帜。我们该为这样的文化的发展各尽自己的绵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乌丙安]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考察认定的几点意见
下一条: ·[林秋朔]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
   相关链接
·[许嘉璐]忆紫晨·[许嘉璐]“俗文化”如何升级为“雅文化”?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论文集》出版·北师大成立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许嘉璐任院长
·[白庚胜访谈]“抢救”责任重大 “保护”使命光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