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实验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讲述者所记忆的故事功能及功能间的关系可能逐渐遗失,而每一次故事讲述,都要求是一次完整的重构,这种完整性的要求将导致讲述者对记忆中不完全功能链的补足。完成这些补足所采用的素材,主要不是来源于创造性的发明,而是来源于故事讲述者既有的故事认知结构。民间故事的记忆之误与重构的完整性要求是故事嫁接发生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民间故事,记忆与再现,完整性要求,嫁接,变异
一,实验说明:
2004年3月19日~26日,实验人设计实施了一次故事记忆的重复再现实验。[2]实验目的在于:1,探讨故事传承中的记忆与再现特征。2,探讨相近故事之间互相粘结、糅合的可能机制。
本实验的对象(被试)是中山大学中文系2001级本科生共43人,平均年龄21岁。实验之前,被试对实验内容、步骤和目的是毫不知情的。
二,实验程序与规则:
1, 任意抽取8位被试,两两分为4组,他们是单一故事的接受者(simple receiver,即“SR”)。其余被试将作为多则异文的接受者(complex receiver,即“CR”)。
2, 每组第一位SR阅读一则“源故事”(4则源故事具有相似的主题与功能)。
3,每组第一位SR将故事讲述给下一位SR,然后记录自己讲述的故事。
4,每组第二位SR将故事讲述给所有CR,然后记录自己讲述的故事。
5,这样,所有CR将听到4则异文。两个小时之后,突然要求所有CR写出一则水灾故事,所得文本即“CRⅠ”。
6,一周之后,再次要求所有被试写出一则水灾故事。其中CR提供的文本为“CRⅡ”。
三,实验文本(源故事):[3]
源故事1:由拳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缚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簿令干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
源故事2: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源故事3:邛都县下有一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辄有小蛇,头上戴角,在床间。姥怜而饴之食。后稍长大,遂长丈余。令有骏马,蛇遂吸杀之。令因大忿恨,责姥出蛇。姥云在床下。令即掘地,愈深愈大,而无所见。令又迁怒杀姥。蛇乃感人以灵言:嗔令何杀我母?当为母报仇!此后,每夜辄闻若雷若风。四十许日,百姓相见,咸惊语:“汝头那忽戴鱼?”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为“陷湖”。惟姥宅无恙。
源故事4:从前,有姊弟二人。离他们家不远,有石狮。弟每日必以“镬仔团”一个投石狮口中。习以为常。如是者,经三年。一日,石狮谓弟曰:“我口旁有血时,世间必遭大难。届时,你可入我腹中避之!”越数日,弟果见石狮口旁有血。原来是某屠夫无意中所涂上之猪血。他即奔告其姊,相率入石狮腹中避之。狮腹甚大,且通大海。当姊弟俩出来时,世间已无人类踪迹。
一,嫁接:源故事系统内的功能补足
实验没有把源故事直接提供给所有被试,而是有意经过两轮SR的传播之后才口述给所有CR,目的有二:1,区分出单一源故事接受者SR和不同异文接受者CR,以观察其再现故事的差别;2,消除被试对于“权威文本”的信赖以及对于“记忆测试”的戒备,使实验尽可能地接近于自然的传播与记忆状态。
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先划定数据分析的边界:把4则源故事的集合看成一个“系统”。
其次,为了方便数据分类,有必要界定几个概念:我们把不同源故事之间情节或功能[4]的糅合过程称为“嫁接”;[5]把嫁接中占优势地位的源故事情节称为“砧情节”;其他粘结于砧情节的、占从属地位的功能称为“接穗”。
参照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理论,我们可以对“系统”进行功能排序:
① 某一神灵遭遇困境或需要帮助;
② 主人公给予神灵以帮助(没有伤害神灵);
③ 其他人可能伤害过神灵;
④ 主人公得到(相信)神谕,如果某种征兆出现,则会有天灾降临;其他人不相信。
⑤ 主人公经常观察某种征兆;
⑥ 有人进行恶作剧或无意中制造了征兆;
⑦ 主人公迅速逃离;
⑧ 天灾降临;
⑨ 主人公之外的所有人化身为异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