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论七,不同性别的传播者在故事碎片的重组中表现出不同的倾向。
分组实验的过程,男生B组(8人)只用了大约1小时就结束了,而女生组所花的时间却多得多,G组(9人)相对较快,约1.7小时,F组(12人)与E组(9人)同时结束,约2小时。
在对不同性别传播群的文本分析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了性别差异在故事传播中的不同特征。男性传播者更注重情节发展的内在冲突,不注重细节保持,如B6很随意就把故事2的男主角叫做“温剑明”,把故事3的主角叫做“韩正亮”,这是B6上下两家被试的名字。而女性传播者更注重细节和专用名称的保持,如G7评点说,“为何这个名字(指邓铣堂)在我们组保持得如此地完整呢?因为很多上家在向下家讲故事时,会对出现的人物名称作一简单介绍(例如身份、职位,甚至名字的写法)。”
如表2,专用名词在B组的变异速度相对于女生各组,要迅速得多。
表2:故事3专用名词在传播中的变异
组
|
原名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B
|
李镪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
二号楼
|
2号楼
|
二号楼
|
2楼
|
二楼
|
二楼
|
二楼
|
大楼
|
教学楼
|
|
天鹅湖
|
音乐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
G
|
李镪
|
李镪
|
李镪
|
李镪
|
李镪
|
李镪
|
李镪
|
李镪
|
李强
|
老师
|
二号楼
|
二号楼
|
2号楼
|
二号楼
|
二号楼
|
舞蹈室
|
练舞室
|
排练房
|
练舞室
|
音乐室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音乐
|
音带
|
音乐
|
音乐
|
音乐
|
E
|
李镪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二号楼
|
2号楼
|
2号楼
|
2号楼
|
二楼
|
二楼
|
二楼
|
教学楼
|
二楼
|
二楼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天鹅湖
|
F
|
李镪
|
李镪
|
李镪
|
李强
|
李镪
|
李镪
|
李镪
|
无[28]
|
无
|
无
|
二号楼
|
2号排练厅
|
2号练功房
|
二号练舞室
|
二号室
|
二号练功房
|
2号舞蹈房
|
2号练功房
|
2号练舞房
|
2号练舞厅
|
天鹅湖
|
音乐
|
音乐
|
音乐
|
音乐
|
音响
|
音响
|
音响
|
音响
|
音响
|
从实验文本看,男性传播者有更强的创作欲望,他们对故事的加工力度要比女性传播者大,[29]因而源故事在B组的变异速度也比其它各组要快得多。我们知道,传播者对故事的加工和再创作是引起故事传播蝴蝶效应的主要原因,因而对于男性传播者来说,故事传播过程的混沌状态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反,女性传播者更不倾向于对故事进行再创作,她们更注重对源故事的原貌保持。[30]比如F2在故事1的讲述中这样说:“这是一个关于‘口误’的故事。但是F1忘记了很多,只记得几个片断,所以我也只有几个片断能告诉你。”F6也说:“这个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许多具体的细节都已经丢失了,因此这个故事是不太完整的。……故事到此中断,不知结局如何。”[31]但在男生组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形,故事1自从被B5撕碎开始,一再被随后的传播者加工和修改,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在试图建立一个新的、完整的情节。
推论八:叙述语言不具有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或“传承性”。
巴特莱特认为,在故事的再现过程中,“风格、节奏、精确的结构模式,由于这些东西易于产生即刻反应,因此在继后的再现中极少能保持下去。”[32]从实验一的38份讲述记录看来,语言风格是最不具有稳定性的传承内容。以传播稳定性最好的G组(该组由同一方言区的被试组成)对变异性最小的故事2的叙述为例:
源故事2:有个男人看报纸上说伟哥很好用,就想买一些来试试。
G1:伟哥甫一面世,广受欢迎。一男子闻讯亦买了一盒回家准备一试。
G2:伟哥推出市面之后,大受欢迎。有一个男人买了一盒伟哥回家准备下面条。
G3:自从伟哥上市以后,风靡全球,有个男人也想试试它的威力,便买了一包伟哥带回家。
G4:话说伟哥上市的时候全面流行,大受好评,于是有一个男人也想试一下。有一天他就去买了一包伟哥和一包面条。
G5:当有壮阳作用的药物伟哥推出市场,很多男士都蠢蠢欲动,想试试这伟哥是不是灵丹妙药。一个男同志怀着好奇之心,买了一颗伟哥和一包面条。
G6:前几年韦哥刚刚发行的时候,一位老公买了一粒或几粒回家,顺道买了一些面回去。
G7:当年伟哥在中国大陆很流行,一位先生去买了一些伟哥,顺便还买了一些面条。
G8:当伟哥在中国流行的时候,一个男人买了伟哥回家。
G9:前段时间,韦哥流行得很厉害。有一位丈夫买了回家,想哄妻子开心。
以上叙述,意义的变异很小,但语言的运用却大不相同,可见在故事的传播中,叙述语言并不具备所谓的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或“传承性”。也就是说,任何故事讲述中的语言风格都是具体的故事家个人的,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民间的”或“集体的”。[33]
实验二:故事的记忆与重组
一,实验目的:
1, 尽可能地验证实验一的推论。
2, 探讨故事传承中的记忆与再现特征。
3, 探讨情节嫁接(复合)的可能机制。
二,实验假设与实验设计:
1, 假设故事传播与记忆中的变异特征可以部分借助于英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巴特莱特关于记忆的系列再现和重复再现理论进行分析。因而实验设计综合了巴特莱特的两种再现方式。
2, 实验一的所有推论是实验二的理论假设。
3, 假设相近的故事能够在被试记忆中自组系统。故事的再现既可能是发生于系统内的重组,也可能从系统外引进新的细节。因而必须选择可能成为同一系统的不同源故事进行试验。
三,实验对象(被试):
中山大学中文系2001级本科生共43人,平均年龄21岁。
每一被试的编号为:已参加实验一的被试,仍使用实验一的编号;未参加实验一的被试,男生为“b+本文讨论序号”,女生为“g+本文讨论序号”。
四,实验规则与程序:
1,任意抽取8位被试,均分为4组,每组第一位被试阅读一则互不相同的水灾故事(源故事4-7)。
2,每组第一位被试将故事口述给第二位被试,然后把自己口述的故事如实记录下来。
3,每组第二位被试将听自前一被试的故事口述给前述8名被试之外的其它所有被试,然后把自己口述的故事如实记录下来。
4,两个小时之后,前述8名被试之外的其它所有被试写出一则水灾故事。
5,一周之后,所有被试写出一则水灾故事。
6,被试要写清姓名、性别、籍贯、受试时间;参与分组的被试并且写清组别、序次。
五,被试与文本的编号:
每一被试的编号为:已参加实验一的被试,仍使用实验一的编号;未参加实验一的被试,男生为“b+本文讨论序号”,女生为“g+本文讨论序号”。
文本的编号为:实验程序4的文本为“文本Ⅰ”;同时参与了实验程序4、5的被试(不包含8位参与分组的被试)在实验程序5中写下的文本为“文本Ⅱ”;参与分组的8名被试的文本为“文本Ⅲ”;未参加实验程序4的被试在实验程序5中写下的文本为“文本Ⅳ”。
六,实验文本(源故事):[34]
源故事4:由拳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缚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簿令干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出《搜神记》)
源故事5: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出《搜神记》)
源故事6:邛都县下有一老姥,家贫孤独。每食辄有小蛇,头上戴角,在床间。姥怜而饴之食。后稍长大,遂长丈余。令有骏马,蛇遂吸杀之。令因大忿恨,责姥出蛇。姥云在床下。令即掘地,愈深愈大,而无所见。令又迁怒杀姥。蛇乃感人以灵言:嗔令何杀我母?当为母报仇!此后,每夜辄闻若雷若风。四十许日,百姓相见,咸惊语:“汝头那忽戴鱼?”是夜,方四十里,与城一时俱陷为湖。土人谓之为“陷湖”。惟姥宅无恙。(出《搜神记》)
源故事7:从前,有姊弟二人。离他们家不远,有石狮。弟每日必以“镬仔团”一个投石狮口中。习以为常。如是者,经三年。一日,石狮谓弟曰:“我口旁有血时,世间必遭大难。届时,你可入我腹中避之!”越数日,弟果见石狮口旁有血。原来是某屠夫无意中所涂上之猪血。他即奔告其姊,相率入石狮腹中避之。狮腹甚大,且通大海。当姊弟俩出来时,世间已无人类踪迹。(出《民俗》周刊107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