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施爱东]从“三头六臂”到“八臂哪吒”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3 | 点击数:10508
 

  1950年后编辑出版的《北京风物传说》《北京的传说》《北京风物传说故事选》《中国名胜传说揽萃》等书都收录了一则“八臂哪吒城的传说”。传说北京在建城之前,是苦海幽州孽龙的地盘,燕王想在这里建城,就请大军师刘伯温和二军师姚广孝分别做出规划。两人约好十天后背对背画出图纸,结果,两人都分别遇见了一个形似哪吒的小孩,不停地追着他们说:“照着我画,不就成了吗?”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画出了一座“八臂哪吒城”。燕王下令照此建城,正阳门是哪吒的头,安定门和德胜门是哪吒的两只脚,其他八座城门是哪吒的手臂,城中皇城则是哪吒的内脏。s

这则貌似荒诞的传说是如何兴起的?传说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是什么?著名历史学家陈学霖,早在1965就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兴趣,到1994年写成《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其间经历了近30年的资料搜集与写作。
陈学霖的研究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尽一切可能,将该传说中的各知识点如北京的建城历史、刘伯温和姚广孝的身世与传说、元明之间的哪吒信仰等,进行分头梳理,最后百川归一,把这些知识解释为传说产生的历史基础,接着讨论传说所体现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也即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交融。本文拟在陈著基础上,稍作补充,生发若干讨论。
把北京比喻为“哪吒城”,大概在元末已经流播甚广,元末明初杨维桢在“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篇”中直称幽蓟为“那吒城”(《铁崖古乐府补》),张昱在“辇下曲”中也说:“大都周遭十一门,草苫土筑那吒城。”长谷真逸的《农田余话》说得更明白:“燕城,系刘太保定制,凡十一门,作那吒三头六臂两足。”上面幽蓟、大都、燕城,说的都是北京,而三位作者都未曾长居北京。奇怪的是,这一说法只在元末明初闪现一时,再往后,就难觅踪影了。
无论是“八臂哪吒”还是“三头六臂哪吒”,为的都是凑“京师十一门”的数。传统的城门设置,都是东与西、南与北对称的,至元太保刘秉忠领衔营建大都城的时候,别出心裁地在南城正中特设一座供銮驾出入的丽正门(即今正阳门),于是,形成了北京城南三北二东西各三的城门格局。中国知识分子素来好做附会玄想,把这一城门格局说成“三头六臂”是非常自然的事。
“三头六臂”本是释家用来比喻佛的神通广大、本领出众,并不用来专指某一神佛。从现存文献上看,宋以前的哪吒故事极少,更未有把哪吒说成“三头六臂”的,到了宋代,这一说法突然在佛教禅宗流传开来,如《景德传灯录》: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吒扑帝钟。”《碧严录》:“忽若忿怒那吒,现三头六臂。”《五灯会元》更是反复出现三头六臂(或三头八臂)的哪吒形象。可见,把哪吒定型为“三头六臂”,是宋代佛教禅宗的独特发明,元以后才为道教和民间信仰所采信。
值得注意的是,刘秉忠在归附忽必烈之前,曾出家为僧,受到北方禅宗临济宗领袖海云的赏识,并由海云荐入忽必烈帐下。刘秉忠博学多能,但喜欢借助天文地理故弄玄虚也是很出名的,所以说,不排除刘秉忠规划大都城的时候,头脑中已经形成“三头六臂哪吒城”的思路,并有意制造了一些神学舆论。这是古代政治家常用的手法。如果是这样,元末明初把大都说成“哪吒城”就不是出于民间传说,而是出于刘秉忠的刻意安排。
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从元到清末的600年间,只传了“哪吒城”这么一个名字,却没有任何故事情节。
当“哪吒城”一说再次涌现于文人笔端的时候,已经是民国时期了。据陈学霖考证,最早是英国人Werner1924年记录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城建造的传说》,但这时的传说还很简单:有一名刘伯温的道士,在燕王出戍幽州时,给了燕王一个锦囊,其中画着一幅“哪吒城”的蓝图,燕王来到幽州,一看是片荒芜之地,于是打开锦囊,照着图纸建成了北京城。这只是个简单的“锦囊故事”,显然还很不成熟,也不够传神热闹。同期另外几个外国人记载的建城传说中,北京城与哪吒形体的对照都说得非常详细,但情节却极简单,可见此时的建城传说还在初级阶段。
陈学霖认为,在清末这一敏感时期,刘伯温取代刘秉忠成为“哪吒城”的规划者,是与“反清复明”的秘密社会假托附会有关系的。“由于刘伯温为明朝开国功臣,富于奇谋妙策,民间传说纷纭,寖而为秘密社利用”。比如,民间传抄的天地会文献中,刘伯温就被崇祀为襄助排满的民族英雄;借名刘伯温的《烧饼歌》,不仅预测了清朝的覆亡和国运的更新,还被引用于邹容《革命军》的卷终,借重刘伯温的谶语,预言革命一定能成功。
民间故事在传播变异的过程中,故事中的冷僻知识一定会被那些具有相似形态的“共同知识”所取代,这是口头传统的铁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秉忠的功业和声名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成为冷僻知识,与此相反,刘伯温的名字却不断地被各种势力所神化,不断升温为共同知识。由于二刘的形态极为相似,都是身居高位为帝王师,熟稔奇门异术,都刘姓,于是,此刘取代彼刘,就成了故事不断变异的必然结果。
可是,姚广孝也算不上共同知识,他为什么在后来的建城传说中占据了一个牢固的位置呢?这并不符合民间故事的传承规律。另外,当代流传的各种北京建城传说,大多是“刘伯温姚广孝背对背画出了哪吒城”,异文之间差异极小,这也不符合民间故事的传播规律。
成熟的《八臂哪吒城》最早见载于金受申《北京的传说》(通俗文艺出版社,1957),后来搜集到的各种异文,与金说大同小异,就连史无前例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也没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异文,这是很反常的。
金受申(19061968),著名的北京戏曲史家,生前是北京市文联戏曲研究所编辑,长期收集各种曲艺唱本,对北京城的各种曲艺表演、风俗事物、趣闻轶事,几乎有闻必录,是近现代著名的“北京通”。了解了金受申的身份,我们就应该想到,金受申所记录的传说,也许本于职业艺人说唱的“故事新编”,而不是本于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
陈学霖搜集到的各种哪吒城传说,大多没有记录讲述者的身份,只有张伯利整理的《刘伯温建北京城》在文末做了这样的说明:“讲述者:蟠桃宫庙会老艺人。记录时间:19614月(农历三月初三)。”
我们再看金受申的《八臂哪吒城》,最后一句说:“刘伯温这么一修造北京城不要紧,没想到惹得孽龙烦恼起来,这才又引起‘高亮赶水’一大串故事来。”
《高亮赶水》讲的是刘伯温建城之后,龙王把城里的水全装走了,刘伯温派高亮追赶龙王,扎破水篓,追回水源的故事。《高亮赶水》的来历比较清楚,这一故事最早出自天桥艺人的撂地演出,是为数不多的流传至今的鼓曲唱段。著名的铁片乐亭大鼓艺人王佩臣(19011964)早年就在天桥学艺,她的拿手“蔓子活”中,就有《高亮赶水》。1959年,宝文堂书店还出过一本36页的京剧剧本《高亮赶水》。尽管曲艺形式不一,但各种《高亮赶水》的情节均大同小异。在金受申《北京的传说》中,《高亮赶水》与《八臂哪吒城》《北新桥》是前后相续唇齿相依的上下回故事。因此,我们基本可以推断金受申的《八臂哪吒城》也是出自天桥说唱艺人的创造。
我们还可以找出一些间接证据,说明天桥艺人在“八臂哪吒城”传说的推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翻检北京说唱文本,发现许多老一辈相声艺人常常会在他们的贯口中带出“八臂哪吒城”一说。比如,有些相声艺人只要一说到有什么热闹事情,他就必定来这么一句:“惊动了四门三桥五牌楼、八臂哪吒城,也不管是什么土农工商、回汉两教、诸子百家、五行八作、街市上走的人,三百六十行,也有什么做官的、为宦的、背弓挎剑的、推车挑担的、卖煤卖炭的、卖米卖面的、卖葱卖蒜的、卖烧饼油条的、卖茶叶鸡蛋的,全都出来了。”民俗学家岳永逸也说,在他访问过的天桥艺人中,许多人都说早期天桥演出曲目中曾有过《八臂哪吒城》。事实上直至现在,一些老艺人还能表演《八臂哪吒城的由来》,北京人艺仲纪遥的节目单上,就有这一出。
我们知道,民国年间的天桥艺人多数靠耍嘴皮子吃饭,撂地吆喝的演出方式决定了他们必须说唱些新鲜热辣的故事,吸引听众驻足,但是,当他们说唱同一故事时,又必须遵从师承尊重权威,不能在情节上抵牾前辈,否则就可能导致同行之间自相矛盾,引发行业倾轧,因此,天桥艺人的故事底本,对外要展示故事新鲜、原创的一面,对内则往往要求人物和情节的大致稳定,不断强化故事的权威性。对于天桥艺人来说,垄断了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也就等于垄断了市场,而当故事变得广为人知的时候,艺人们就得及时放弃旧故事,启用新故事,如此不断刷新。天桥艺人基本上都是文盲,他们不会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作品,当我们几十年后再去追寻那些旧故事的来龙去脉时,往往无从措手。
无论是从哪吒的传统形象,还是从北京城南三门的形态来看,“三头六臂说”都理应比“八臂说”更加强势,但在金受申以降的建城传说中,清一色唤作“八臂哪吒城”,几乎彻底淘汰了“三头六臂说”。这种反常的垄断式讲述,加上前面所提到的姚广孝这一冷僻知识的超常稳定、异文数量的严重不足、搜集者金受申的特殊身份等种种问题,一再提示我们,虽然“哪吒城”的说法始自元末,但是,现在通行的“八臂哪吒城传说”却很可能肇始于20世纪以来北京说唱艺人的商业创作。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下一条: ·[施爱东]《民俗周刊》
   相关链接
·[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施爱东]北京“八臂哪吒城”传说演进考
·[黄涛]刘伯温传说的文化形态与现代价值·[邵凤丽]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的互构性关联研究
·刘铁梁:北京建城传说·[刘铁梁]北京建城的传说及其文化价值
·[王文宝]从民间传说探寻北京城的建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