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村或故事家研究
刘魁立《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北方的史诗歌手和故事讲述人》(《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01期)一文是揭示了一段鲜为国内学者了解的俄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案。19 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北方,是“上帝赐予”俄罗斯民俗学者、搜集者,用来与史诗歌手和故事讲述人之间有效开展工作的活动场所。经过民俗学者多年的努力,民间口头创作及其大量的表演者赢得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关于史事歌的典型惯用语句观点,不仅有助于揭示史诗歌手表演技巧的秘密,阐明史诗歌手共同的个性特征及其作品的诗学特征,同时它又为阐明固定体裁诗歌的区别性特征及其历史过程提供了一把钥匙。
袁学骏主编的《耿村一千零一夜》(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年)是耿村故事家们的又一部新故事集,共约1100余篇,约200万字,分为神话、人物传说、四大传说、佛道传说、新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幻想故事、动物故事、鬼狐精怪故事、新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新笑话、新故事等,合为6卷出版。袁学骏在《论耿村文化生态》中提到:“从耿村这批作品来看,直接来自书本的故事不断改头换面地个人化、地方化,估计也有200篇左右,来自戏曲、广播、影视等渠道的转化物更是大有其在。”
刘守华《故事村与民间故事保护》(《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5期)即以河北耿村和湖北伍家沟村一北一南两个故事村的故事传承保护为例, 论述了当下迫切需要关注的民间故事传承人和故事村的保护问题。作者认为, 对故事传承人的关怀与保护, 对故事传承活动的激励, 是故事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而保护故事传承人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的给予其必要的保障, 更重要的是要记录整理他们的口述故事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
李丽丹《自组织理论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耿村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为例》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问题。作者借助以自组织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依此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条理论假设,并运用耿村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为个案对假设进行了经验验证,力图对当下和今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些新的探讨与反思。
周春《村落讲述传统与社会变迁——以伍家沟村故事讲述活动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2期)社会变迁在传统的发展和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传统的兴衰存亡。传统的演变速度与社会变迁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社会发展比较平稳的阶段, 传统的变化比较缓慢, 而在社会急剧变动的阶段, 传统则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在急遽的现代化进程中, 传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本文以故事讲述传统为例, 通过对伍家沟村故事讲述活动的历时性研究, 考察村落故事讲述传统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动态关系, 进而从一个新的角度参与传统与社会变迁这一话题的讨论。
李红武《中国现代民间故事讲述人研究史略》(《民俗研究》2006年01期)分期追溯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中的讲述人研究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