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传说研究
洪淑苓《孟姜女歌仔册的叙事特点与孟姜女形象──以台湾大学杨云萍文库所藏资料为范畴》(《民间文化论坛》)运用台湾大学杨云萍文库所藏歌仔册为材料, 对孟姜女歌仔册加以研究,认为孟姜女歌仔册的叙事特点有四, 分别表现在哭之哀、寻夫送衣、拾骨招魂与祭夫拒秦四段叙事上。歌仔册采用的闽南河洛话语词和语法, 增添了亲切性与趣味性。对于孟姜女形象的塑造, 歌仔册很成功地刻画了思春少女、贤慧妻子、闺中怨妇、勇敢妇人与贞烈女性的形象。
陈勤建、尹笑非《梁祝传说的现代解读》(《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3期)认为,“化装游学”“同窗情生”“合冢化蝶”的生死恋三部曲,是梁祝传说故事情节的核心,也是引历代村姑野夫、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的奥秘所在,透视出当地女性对理想婚姻爱情内涵的知识诉求,民间对婚姻自主追求的婚约模式和民众生生不息、无穷幻化的生命意识。
顾希佳《中韩梁祝传说比较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06期)发现,韩国梁祝传说中经常出现的“柳叶传情”、“腐衣殉情”等情节单元,在中国梁祝传说中十分罕见;而中国梁祝传说中的“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等情节单元,以及人们不习惯讲述梁祝完整故事而只讲述其中某个片断,并由许多小故事构成庞大故事群的叙事样式,在韩国梁祝传说中也很少出现。作者据此分析了其差异的原因。
杨冰、刁统菊《禁忌:在历史与传说之间——关于济宁马坡梁祝传说的调查》(《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通过对山东济宁马坡口头传统的调查发现,当地既有梁、祝、马三个家族,同时也确实存在着马、祝两姓不通婚以及马氏家族不允许戏班演唱梁祝戏的禁忌。但目前获得的田野资料以及碑记材料尚不能允许我们把传说与现实一一对应起来。这种禁忌的存在可能与人们受现实生活影响、极力保护家族荣誉有关系。
赵逵夫《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认为,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始祖。据此,同汉水联系的织女,是由以织出名的秦人远祖女修而来。“牵牛”“织女”由星名转变为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是最早见于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三辅黄图》中载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同样反映了秦民族对牵牛织女传说的群体记忆。很早以来西和、礼县、天水一带浓厚的乞巧风俗,正说明了织女传说同秦文化的关系。
讨论四大传说的还有过伟《梁祝传说在少数民族中的流传与变异》(《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王帝《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及其演变》(《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01期)、顾晓辉《<拉米亚>与<白蛇传>之比较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任振河《蒲州是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发源地》(《文史月刊》2006年11期)等。
四大传说研究一直是故事学领域的热点话题。普及性故事学读物中,2006年出版了刘魁立主编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中国社会出版社),其中涉及传说故事的书目有:黄景春《民间传说》、林继富《民间故事》、郑土有《梁祝传说》、孙琦、陈勤建《白娘子传说》、宣炳善《牛郎织女》、郎净《董永传说》、施爱东《孟姜女哭长城》、康丽《巧女故事》、柯玲《济公传说》、张婷《尧舜传说》等。
都市传说研究
近十几年来,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都市传说”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颇为流行,但在美国民俗学界,学者们早在1940年代就已经开始大量搜集此类传说。布鲁范德《消失的搭车客》(李扬、王珏纯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便是美国都市传说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作者在前言中介绍说:“本书融会了学者们有关最著名的一些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同时辅以我个人搜集的资料和学生们的作业,我们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
布氏研究认为,不管一个传言或故事听起来是多么的活灵活现、奇异怪诞,但一经寻根究底,其真正的民间特质就会显露出来,与失踪的宝藏、地下的财富、预言、幽灵、罗宾汉式的江湖英雄等古老传说相似,“即使是‘消失的搭车客’这样的鬼故事,其发生背景也由19世纪的马车上转到了当今的汽车里,从而继续散发着故事的引人魅力。”
当代都市传说虽然在形式上传承了古老传说的衣钵,但是在主题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古老的民间文学有许多值得赞赏的人文传统,比如,同情,抗争,奋斗,成功;弘扬善的力量,赞颂美的事物;弱者战胜强者,正义打败邪恶。但在布鲁范德此书的200余案例中,以上这些正面的主题完全不见了。通读全书,我们基本上只能找到四种情绪:恐怖、恶心、怨恨、尴尬。
虽然布鲁范德认为现代都市传说具有与古老传说相似的传播形式,其叙事结构、内在逻辑,以及我们称之为“母题”的这类传统核心因素仍然保持不变。但是,现代都市传说中,都市人的情绪已经逐渐丧失了那些积极向上的力量,剩下的只是焦灼与不安。都市传说成了人们排泄都市情绪的下水道。
张敦福在《消失的搭车客:中西都市传说的一个类型》(《民俗研究》2006年02期)中指出,“消失的搭车客” 被认为是旧传说在新时代、新情境中得以改编的经典案例, 而这类故事在世纪之交的美国和其他地方广为人知, 以后又发展演变出许多亚类,产生了更多的故事。1940年代开始,美国民俗学者和人类学者就开始关注“ 消失的搭车客” 这一当代传说类型, 并提出“传说是否基于真实生活事件”的问题。布鲁范德曾强调传说不同于神话, 是“民间的历史”或更准确地说是“准历史”。不过, 经认真检验, 那些自称发生在“我最好的朋友的兄弟的会计身上”、美妙动听的经典传说故事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是胡编乱造、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弥天大谎。后来布鲁范德的说法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不再提“准历史”、“半是史事”, 而把它们称为“听起来太好了,以至于很难相信是真的”的故事。
张敦福、魏泉在《解析都市传说的理论视角》(《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6期)一文中对都市传说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学术史梳理: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研究都市传说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日趋多样化,弗特的神秘主义、语言学( 或语言- 结构学) 的解析、文学的解读、精神分析方法、历史-地理或比较的方法和结构主义视角等,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取向、风格和路径。可以把上述理论观点和方法大致归为三类: 意义的追寻、形式与结构的分析和实证的探索三大类。多种视野分析路径共存的局面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研究水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