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县境内巨流河、富尔江、太子河两岸还有大约30%的村落分布,其中约大多数也是古老的满族村。如巨流河本身的河名原意就与汉字“巨大的流水”无关,“巨流”满语义为“发怒”,河名应译为“怒河”。富尔江的“富尔”也是满语,义为“红色”,即“红江”,表示江水被红石、红山映成红色的意思,与汉字“富尔”字义不同。可见,在新宾对满族的调查,必须是对满族现居村落的历史、社会文化的整体鉴别和考察,以便证实满族原住民的可靠性。
事实证明,对地名、村名的满族归属的鉴别是寻访满族家族的一把钥匙。通过对腰站村的村名由来的调查,了解了该村和清代皇室东巡有密切往来关系,寻访到该村的爱新觉罗家族,即努尔哈赤的曾祖父兴祖直皇帝福满之第三子,其祖父景祖翼皇帝觉长安之三兄索长阿的后裔,第18代孙爱新觉罗氏毓砚、毓镛及20代孙启岩等。该村共307户,人口1243人,其中200户为爱新觉罗氏家族,计810人。自第5代祖先索长阿算起,历经了约500年,兴祖皇帝福满的第三支子孙后代连同迁徙到外地的家族成员在世的约计千余人。在腰站世居的810人中,除1人从事教师职业外,其余都是农户居民。这一支系的第8代祖先龙锡,1593年生,1642年在对明作战中阵亡,归葬腰站村后山脚下,成为本支系家族祖坟之始。1644年清代迁都北京,本支系子孙定居腰站村务农至今,虽属皇族却已经发展了350年农耕世家的历史。
通过对阿伙洛(奴仆沟)村的建村调查,查访到本村满族家族的祖先多是奉命护守皇陵差役。如本村喜塔拉氏(图姓家族),自1644年(顺治元年)起二世祖都力金的后裔子孙历任护陵(沈阳福陵)职司,直至第十世图黑时,本家族有一个“穆昆”(满族氏族以“哈拉”为大家族单位,以“穆昆”为分支系家族单位。)奉命驻防永陵。现在传至21世孙图英金,保存了本家族完整的氏族谱书。又如本村觉尔察氏(赵氏家族),自1644年起本族七世祖班布里的长子达喀穆、次子他察奉命看守沈阳福陵。现在传至21世孙赵广发,也保存了氏族谱书。谱书序中详细叙述了七世祖班布里是努尔哈赤堂兄,景祖翼皇帝子塔察扁古之二子,素与努尔哈赤不和,因谴责努尔哈赤虐杀家奴事,诤谏努尔哈赤不要出征马尔墩役事,与努尔哈赤争吵,自己弃去“红带子”后被努尔哈赤逐出爱新觉罗氏族,入觉尔察氏族改姓“赵”。可以从上述家族了解世居本村的族人的身份和地位,都属奴仆阶层。
从地名、村名的满族属性鉴别中进一步了解到以下满族家族的分布状况:
1.居住在南北拨卜沟、达子营、蓝旗各村的满族家族有佟氏、董氏,均属佟佳哈拉;关氏、白氏,均属瓜尔佳哈拉;那氏,叶氏,均属叶赫那拉哈拉;郎氏属钮祜录哈拉;刘氏和宁氏均属宁古塔哈拉。
2.居住在老城、永陵、阿伙洛、多木伙洛、台宝、大和睦等村的满族家族有富氏、傅氏,均属富察哈拉;还有那氏和叶氏,刘氏和宁氏。有徐氏、舒氏、郑氏,均属舒穆录哈拉;图氏、祝氏,均属喜塔拉哈拉;赵氏属觉尔察哈拉;何氏、罗氏,均属赫舒里哈拉。
3.居住在夏园村的满族家族有富氏、傅氏、图氏、祝氏。
4.居住在马凤沟,大洛等村的满族家族有王氏、汪氏,均属完颜哈拉;还有徐、舒、郑各氏。
5.居住在小洛、木奇、水手等的满族家族有吴氏、穆氏、包氏、黄氏、邵氏,均属乌雅哈拉。
6.居住在马尔墩、上夹河、五龙、腰站、古楼等村的满族家族 有肇氏、金氏均属爱新觉罗哈拉;马氏属马佳哈拉;赵氏属伊尔根觉罗哈拉;关氏属扈锡哈里哈拉;杨氏属尼马察哈拉;还有富氏、傅氏。
7.居住在占贝村的满族家族有刘氏、宁氏。
以上22个村住地的满族家族31个姓氏分属的17个哈拉,是新宾满族中的大姓望族,此外还有若干姓氏的家族分散居住在上述苏子河两岸上下游的满族村中。
(二)新宾满族家族的“八旗”归属
新宾的老城,努尔哈赤称帝的首都赫图阿拉,是满洲八旗制度的诞生地。
早在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时,其兵将主要由建州女真各部及本亲族的青壮人丁组成。当时的军事组织是原女真族各家族协作的狩猎组织“牛录”①。1601年 ,由佛阿拉城组成了以黄、蓝、红、白四旗为标志的军民一体的组织,扩大为每300丁为一个牛录,由牛录额真为官。随着统一女真、征服蒙古各部的战争扩大,兵员不断扩充,在1615年,于赫图阿拉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整编,在原有四色旗之外,又增加了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色旗,共合八旗,成为有清一代的军民一体的制度。八旗制度使满族所有家族的男丁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八旗总管军事、政务、生产、经济、司法,把原有的亲族制度置于八旗统管之下。从此,满洲八旗的旗民家族,都有了八旗归属。每300男丁为一牛录,5牛录组成一个“甲喇”,5甲喇组织一个“固山”,固山就是“旗”。平时,男丁及其亲族从事生产,仍发挥其家族的职能。1621年,新宾境内八旗官兵达到10万余人。当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东京),赫图阿拉城留守54牛录,162000兵。另派2万余兵驻防境内西北、西南、西等路。清入关后,对兴京地区加强管理,到清代末年,新宾境内满族人口14万多人,绝大多数为农耕民,只有少数在衙署当差,披甲兵丁已很少,但仍旧隶属八旗旗民。
新宾满族各家族隶属八旗的310年历史中,随着八旗官兵军事调动、差役调遣、补充兵员,以及清亡后的战乱、迁徙,民族矛盾、政治压迫,有了很大的变化,坚持居留在新宾的老户已经为数不多了。
1.八旗官兵随军事调动而从新宾迁往沈阳、北京的家族。1621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都只有5年,便西进辽阳,建新都东京城。为了扩大抗明的实力,把八旗兵将的主力从新宾调往辽沈地区约6万余人。其中包括皇族嫡系兵将及八旗国戚亲兵,经辽阳再入沈阳,再进关入北京定居。通常传言的“随龙进京”,正是指从新宾随努尔哈赤入辽阳、沈阳,再随顺治帝入关进北京的八旗各家族。其中还包括随军调到沈阳,然后北进征伐黑龙江东海女真各部的新宾八旗官兵。
(1)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初,海西女真首领、扈伦四部汗王吴尔古岱率部归顺努尔哈赤。吴尔古岱的姑母,原扈伦汗王哈达女是努尔哈赤堂兄吴善之妻,属姻族关系。努尔哈赤将其第三公主莽古姬格格许配给吴尔古岱为妻,再将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之孙女嫁给吴尔古岱之子额森德礼,加深了姻族关系。于是,努尔哈赤把吴尔古岱率领的扈伦部官兵,都分配编入八旗,将吴尔古岱家族编入镶黄旗。吴尔古岱原属金代完颜氏,后明代赐姓那拉氏,所以后人多自行冠以王姓、南姓、姚姓。本家族一直居住在赫图阿拉。顺治帝入关时,全家随镶黄旗佐领迁进北京。其子孙有二支于康熙十四年奉命护卫沈阳(盛京),再迁返沈阳,其余定居京城。
(2)又有海西女真乌拉部首领那拉氏满泰贝勒,1601年,以女嫁给努尔哈赤为大妃。1613年,努尔哈赤亲自率兵征服乌拉部,将其万户编入最初的四旗。满泰家族后裔原属那拉哈拉,入旗后被编入正白旗下。顺治帝入关时,大妃之子多尔衮摄政,那拉氏博克多及其子孙以国戚身份随八旗军队驻防北京,隶正白旗。后于康熙年间奉命随八旗官兵驻防沈阳盛大京关防衙门当差,今传15世。
(3)钮祜录哈拉郎氏家族,于努尔哈赤建国初,有名叫额亦都的八旗名将,统领镶黄旗官兵,多次立下战功,妻妾5人,共有子17人,多为将领,其女嫁给皇太极为妃。本家族及支系人众随八旗军西进沈阳,后奉命驻防沈阳,离开了新宾,传16世
(4)海西女真叶赫那拉部首领杨吉努之女名“孟古姐姐”,嫁给努尔哈赤为妻,后立为皇后(皇太极母)。杨吉努被明杀死,1588年,其子率部归顺努尔哈赤,被敕封为国舅,其子孙为国戚。努尔哈赤西进辽阳、沈阳时,国舅全家族随隶属正黄旗迁往沈阳。其子孙世代护守沈阳昭陵(皇太极墓),离开新宾,已传14世。
(5)马佳哈拉的赫东额,率领本部50户家族于建国初归顺努尔哈赤,被编入镶黄旗,随军作战,弟兄多立战功。后随八旗军西进沈阳,入京,子孙历任朝廷重臣。至今传16世。
(6)喜他拉哈拉的图力吉氏,是努尔哈赤舅父,被敕封为国戚,家族编入正白旗。其子孙随八旗军西进沈阳,后代世袭福陵护卫“章京”②。
(7)哈达那拉哈拉的都呼禅氏与其弟雅克禅归顺努尔哈赤后,在赫图阿拉被编入镶蓝旗。以后随军入沈阳,弟留守沈阳,兄入关进北京,其子孙随军再入陕西,后人传13世至今。
(8)又有赫舍哩哈拉的砚色氏家族,隶属正黄旗,其子孙随军进沈阳,再入北京。
(9)富察哈拉的瑚图氏家族,隶属正红旗,随军西进沈阳,今传14世。
(10)果尔勒斯哈拉的高沛氏家族,隶属于正蓝旗,随军征战至沈阳,其子孙入京为官,或拨入义州正蓝旗当差。
以上十例,都证明新宾满族家族,有许多在努尔哈赤西征明朝时便随八旗军队的调遣西迁沈阳、北京等地。特别是皇亲国戚等贵族家族先后离去,留守的较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乌丙安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