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宾,中国东北部辽宁省属东部山区的一个满族集居的县。1985年1月17日,撤销原新宾县,改建为新宾满族自治县。自12世纪初的金代始,此地便世居着女真人,并通用女真文字。经元帝国到明代,此地依旧是建州女真族居住的地方。建州女真族分8部,新宾女真人主要是现在县境内苏子河流域的苏克索护部。该部是东北女真各部中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部落。16世纪末,女真人努尔哈赤起兵赫图阿拉,统一建州各部,招服东北各部女真人建立女真国,自称“淑勒贝勒”,即“聪明王”之意。又征服蒙古、锡伯等各部及海西女真与东海女真各部,于1616年农历正月初一称帝建后“金”国政权,建都于今新宾之老城,即赫图阿拉。1618年4月13日,努尔哈赤对明朝廷宣战;1619年迁都辽阳,建东京城。1626年8月努尔哈赤于沈阳南病死。第8子皇太极继位后,于1635年宣布取消女真称号,改称“满洲”,同时尊称赫图阿拉为兴京。1644年顺治帝福临入关迁都北京后,直至清亡,兴京被称为“龙兴重地”,留重兵守护,并列为“封禁”区,居民仍以满族为主。帝室祖先陵寝安置在兴京,清代帝王多次东巡祭陵,对当地格外关照。多少世纪以来,新宾地方就是满洲族的祖居地。自16世纪末以来,这里又是满族发祥兴起的地方,所以选择新宾地方的满族村落及其原住民做为满族家族民俗史的调查研究对象,具有极为典型的意义。
(一)新宾满族家族居住地的探访
据《兴京厅乡土志》记载的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的兴京人口数是232881人,其中满族人口144794人,占当时总人口的62.2%。这些原住民的后裔是怎样分布的?他们的祖居村镇在何处?是调查的重要背景资料。
从地名及村落分布的地理位置入手,是十分必要的。
新宾境内横贯全县九个乡镇的最长河流是县境内流长119公里的苏子河。满族活跃期的前清至清末,满族的大多数家户居住在苏子河两岸较肥沃的土地上,至今在河两岸及其支流各地都有古老的满族集居的村落。这些村名、山名、河名还大多显示出原来满族的称呼和含义。
苏子河:又称南苏河。原来满语称“苏克索护毕拉”。“苏克索护”是满族“鱼鹰”的意思;“毕拉”是河的意思。满族先民渔猎时期,这条河上捕鱼的鱼鹰(即鹗或鸬鹚的俗名)很多,因而得名,沿着这条河自东向西的流向两岸,有许多满族村。如南、北拨卜沟,达子营,蓝旗、老城、烟筒山、永陵、夏园、阿伙洛、多木伙洛、台宝、马凤沟、和睦、大洛、小洛、木奇、水手、马尔墩、五龙、夹河、腰站、占贝、古楼等。
在调查中,对上述各村的名称做了满语称呼或与满族史事有密切关系的鉴别。
南、北拨卜沟:是隔苏子河南北的二村。“拨卜”没有汉语解释,原是满语,其义是指“牛车车辕前的一横木”,是比喻苏子河流经此二村的河道如同牛车辕前的横木,因而得名。
达子营:在拨卜沟西。俗称蒙古人为“达子”,努尔哈赤起后时,将入旗军队中的蒙古八旗兵营设在此地,后成为村。
蓝旗:在拨卜沟东。努尔哈赤时代,驻札八旗军之蓝旗兵营于此地而成村。
老城:是当地居民对故都赫图阿拉的俗称,现为通称村名。原名“赫图阿拉霍屯”,“赫图”满语义为“横”,“阿拉”义为“岗”,“霍屯”是“城”。汉译是“横岗城”,表明此城座落在一片横岗地上。原是努尔哈赤的故里,其子皇太极诞生于此。位置在苏子河南。1616年为国都。
烟筒山:在老城西,是努尔哈赤驻军的高地。原名满语称“呼兰哈达”。“呼兰”是“烟”,“哈达”是“峰”,汉译为烟筒山。此山主峰顶有高约数十公尺的石柱一根,远处可见,如烟筒而得名。
永陵:努尔哈赤为上辈四祖先修筑的陵寝,建于1598年。位于苏子河北,启运山南脚下。东邻永陵镇,以原守陵满族官兵后裔为主要居民。
夏园:位于河北,永陵西。是努尔哈赤立汗国后的夏园行宫所在地,原有宫殿60余间,1888年(光绪十四年)水灾,苏子河涨水,所有宫殿被冲毁。原守宫满民户世居于此。
阿伙洛:位于河南,与夏园隔河相望。原村名满语全称“阿哈伙洛”,“阿哈”是满族奴仆的意思,“伙洛”是“沟”,直译为“奴仆沟”。因沿山沟世居努尔哈赤时代的满族奴仆而得名。
多木伙洛:位于河南,在阿伙洛村东南。满语“多木”是“老雕”鸟,“伙洛”是“沟”,村名表示该村的山沟中雕鸟很多,是古代满族打猎人猎鹰、驯鹰的所在。
台宝:在多木伙洛东南山地。满语“台宝”义为“窝棚”,是古代满族猎手或采山参人临时住宿用树木叶搭窝棚的地方,后成为村。
马凤沟:又称马蜂沟。在河南阿伙洛西北山地。此地与马、蜂都无关,“马凤”是满语,义为“山坡”,是因坡而得此名。
和睦:位于河北,原满语称“和哩”,义为“骆驼鞍”(双峰驼之背),因当地两山头相对峙而得名。
大、小洛:阿伙洛南为大洛,马凤沟西北是小洛村。“洛”是满语,义为“腰刀”,是八旗官兵佩刀。因苏子河流经处呈弯刀状,由八旗军民取名为大腰刀、小腰刀二村。
木奇:位于河北,原满语称“木喜”,谐音为木奇,原义为牛颈上的农具“牛鞅子”,硬弯木、拉车、犁用,苏子河经过此村形成直角弯形而得名。本村是清代驿站。
水手:苏子河北,小洛西北。因满族皇室东巡的“御路”从此村涉水过苏子河,需用当地渡船或木排摆渡,才能渡过,从那时起,此村满民多以摆船放排做水手为生,因而村名也称水手村。
马尔墩:水手村西北。“马尔墩”系满语,全称为“马尔墩福洛丹”,意译为“陡险难行之山岭”。此村有古城寨,原是建州女真马尔墩部的城寨,是古老的满族村。
五龙:是苏子河下游支流上的小村。村名与“五条龙”的字义毫无关系。此地原称“五龙伙洛”或五龙沟,“五龙”是满语,义为“麻”,应译做“麻沟”,表示此地多生麻类植物。
夹河:位于苏子河下游支流北。原满语“夹河”与河无关,是“秋天落叶”,因古时森林多,秋后落叶多而得村名。
腰站:清代皇帝回兴京永陵的“御路”必经的驿站,因此站位于沈阳(盛京)与兴京之中间,故称“腰站”,即“中间站”,又因腰站村自努尔哈赤时代即有爱新觉罗氏大家族世居村内,所以皇帝东巡以此村为食宿驻地,更为安全可靠。现村中65%的家族为爱新觉罗氏。此村位于苏子河下游支流北。
占贝:位于苏子河下游南岸。“占贝”是满语,义为“响箭”。原村名为“占贝毕拉”,是“响箭河”的意思,“响箭”又称“哨箭”,满族以这种发出呼哨的箭做为军事信号。此名表示苏子河流经此地发出响声。
古楼:位苏子河最下游北岸,村名本来和楼无关。“古楼”村原名“古勒”、“古鲁”,是满语,意思是“围”。古称“古勒霍屯”,是“围城”的意思。此村是兴京重地,最早建州女真部落就在此建立了城寨为要塞。现村名谐满语音叫古楼。
以上只列举22个村名为例,经调查完全是和满族兴起的历史、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满族村。这只是苏子河流域的满族聚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乌丙安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