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关于都市民俗文化的考察与研究
——在河北省百城新风大调研表彰暨省民俗文化协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讲话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7 | 点击数:9118
 

三、 关于都市新风的调查方法问题

        这个问题不能展开来讲,因为这是专门的课题。

        我们既然做城市新风考察,就要讲究方法,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大家已经进行了百城新风大调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应该很好的总结,加以提高。河北省百城新风大调研得到省委文明办的大力支持,变为一种政府与学者相结合的形式,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不久前结束的人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问题,这是道德文明建设的很重要的问题。中国人很悲哀,从“礼仪之邦”的宝座上滑落了下来。我看现在的礼仪之邦已经不是中国了。过去我们以道德礼仪垂范亚洲,现在恐怕不能这样讲。“礼失而求诸野”,现在我们恐怕要到亚洲一些国家去寻找我们失去的东西,比如韩国、日本。那里还保留着“礼仪之邦”的许多东西。这不用忌讳,看看我们生活环境就可以找到答案。现在我们最缺乏的是道德的约束,为什么造假现象那么严重,缺乏道德与诚信;我们乘坐公交车,车到了就一涌而上;北京那样宽敞的道路,为什么总是堵车,关键是行人和开车的都缺乏道德的约束,如果大家按照交通法规办事,怎么会处处拥堵呢?还有城市垃圾分类,为什么那样难。一个环境污染的都市,谈不上现代文明。道德需要提倡,更重要的是要变成每一个人的行动。什么是公共道德、荣辱观?主要看行动,不是喊口号。城市新风应该是健康的风气,不是搜寻猎奇的东西。

        其次,我们需要一支有素养的专门从事城市新风考察的队伍,研究的队伍。这支队伍要有专门的训练。要知道,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行民俗的田野考察。不能简单的用社会考察的方法去进行城市新风的考察。

        其三、城市新风考察要制定详细的考察手册,规范考察者的行为,不能跑野马。新风考察特别是考察报告的撰写,重点在描述,很客观的描述。确切地讲,在考察的基础上客观地叙述。切记主观性。我看了你们许多的考察报告,有的写成散文或报告文学了,这不可取。

        其四、城市新风考察要强调跟踪考察。城市新风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有些积淀下来,形成新的风俗,有些则是一时的风尚,很快就消失了。比如前些年提倡文明用语,“您好”、“谢谢”、“再见”等,我认为这是幼儿园教给孩子们的东西,怎么会推向成人社会?荣辱观的问题也应该在中小学时代解决。再如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很多城市颁布了禁令,现在又纷纷解禁,为什么?这就需要跟踪考察。现代的城市新风都是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只靠一次性考察,不能揭示城市新风的产生、发展、演变规律。

        城市新风的考察要跟踪,跟踪就是要一步三回头,不要考察一次就变得一劳永逸,考察要反复进行,不要一去不回头。

         最后希望大家在考察之后,完成考察报告写作之后,最好将考察报告寄给被调查的对象,让他们审查一下,看是否客观和符合实际,这个环节很重要,起到 考察者与被考察者之间的互动作用。

         今天的讲话只是一些感想。河北有许多的民俗学专家,他们熟悉河北的情况,今天让一位不了解河北民俗文化,特别是都市文化的我来讲,肯定有许多错误的感受和认识,希望得到诸位同仁的指教。谢谢大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魂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占卜习俗及其传统价值观研究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邹艳梅]近二十年来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喻颖 林毅红]新时代湖北汉绣文化基因传承研究·[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
·[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