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古镇、古村落——重要的文化遗产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7 | 点击数:9480
 

  三、如何保护古村落和古镇文化遗产

  目前,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同样受到政府的关注,为此召开过专门的专家会议,建筑专家对此发表了许多意见。争论的焦点是如何保护古镇。有些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专家提出“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观点。关键是“以存其真”,把真东西留下来。他们认为保护的第一要素是留存,将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留存,不要让我们的子孙看到的全是"假古董"。
  在古镇保护中寻找“拆”与“建”的平衡点是古镇保护与发展中另一个关注的焦点。有些建筑专家认为,在古镇的改造中,要改变“大拆大建”式的做法,要审慎更新,建立适应城市土地开发管理的新机制。质量好、有文物价值的予以保留;部分完好的加以修缮;已破坏的要拆除更新;新建住宅要与古建筑协调,保持原有的砖木结构风貌。
  此外,古镇人居结构的调整问题也引起建筑学家的注意,有的学者认为古镇可以建成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在修补、增补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建设一些新的适合居民使用的建筑,更重要的是要在古镇区外规划建设一个新的城镇,给居民一个新的人生舞台2。
  以上只是建筑学家的声音,至今我们还很少听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对古镇和古村落保护的声音。如果将古镇只是作为建筑样式保护,不顾它的民俗人文特色或非物质文化特色,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古镇和古村落与文物古建筑不同。古代建筑,如长城、故宫、天坛等是一种历史古迹,对它的保护是静态的,只要定期修缮,供人们参观就可以了。古镇和古村落则不然,它是一种动态的遗存,那里还有人群居住,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传承和延续。所以无论“整旧如旧,以存其真”;还是寻找“拆”与“建”的平衡;或建立“活的建筑博物馆”都离不开那里居住的村民,离不开那里遗留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种意义上讲,古镇、古村落是物质文化(建筑样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那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有机综合体,任何将其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其次,在古镇和古村落保护中,无论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移动性特点,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古村落文化从建筑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与享受这的一种自然选择,轻易的移动和改造就有可能失去这种文化的灵魂。
  遗憾的是在古镇古村落保护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很多地区的开发商参与到古镇与古村落的开发中来,开发商利用剩余的资本,打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招牌,进军古镇。于是许多古镇古村落面临新的危机。笔者曾考察过一些古村落,他们大都是明清时代的建筑,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村民们在那里安居乐业。但是,一些开发商看准了古村落的开发价值,而村民或因无力保护古老的居住环境,或因经济利益所致,于是和开发商签定合同,将文化资源的经营权拱手出让给开发商。而开发商采取的办法是让村民全部迁出,由他们修缮房屋,整治街道,设立售票处,美其名曰“XX民俗旅游村”,开始一本万利的经营。这等于将文化资源的创造者、拥有者“扫地出门”,来个乾坤大转移。
更有甚者,开发商竟然购置老屋出卖给外国人。据《人民网》报道:
  “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经理简恩·瑞德克曾到皖南旅游,被这些徽派建筑深深吸引,并产生了一个大胆‘创意’:搬迁一栋皖南古建筑到瑞典。石台县天方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郑孝和决定从石台当地选择一座‘非文物’的古民居赠送给简恩。”他之所以想到要把老木屋作为礼物送到国外,是因为这屋与‘哥德堡号’有一定的渊源。260多年前,石台县盛产的茶叶“雾里青”曾通过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哥德堡号”货船运到瑞典。今天,仿造的“哥德堡号”将抵达广州。郑孝和不愿错过这个重续旧缘的机会,他要将如今的茶叶重新送上“哥德堡号”,重现当年“雾里青”茶漂洋过海的荣光。于是将此古民居买下赠与将于今年7月来中国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经理简恩·瑞德克,并将其整体挪移到瑞典。
  老房子坐落在古徽道旁,为二层跑马楼式,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屋旁有一栋两层水泥楼房,老屋的主人李益坤和老伴汪爱莲就住在里面。这木屋当年是茶楼,叫“翠屏楼”。房屋当年的主人曾在这里制茶、卖茶,还经营着茶楼的生意。
  李益坤说:“当时出卖老屋完全出于无奈,因为自己无力维修,政府又没有将其归为文物,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到了国外,它将被作为茶楼博物馆保存。”
  7月14日,安徽省石台县人民政府负责人表示,原计划在今年8月搬迁到瑞典的皖南古民居“翠屏居”,经文物管理部门鉴定为文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这一古民居不得转让到国外。1这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还有飘洋过海“定居”美国的荫馀堂。荫馀堂原为安徽省休宁县黄村黄家所有,座落于进士第旁,始建於清代,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黄家本有意将荫馀堂拍卖或拆除,1997年中美文化交流,与美国PeabodyEs?sexMuseum博物馆接触,馆方决定买下并将其运至美国展览。1997年起开始解体调查,经过7年多的策划,美方斥资1.25亿美元,从荫馀堂拆下的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被装进40个国际标准货柜,漂洋过海运至美国。2003年6月,荫馀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目前其主题网站已跻身美国十大网站之列。
  据休宁县文化局局长储晓华介绍,荫馀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幢四合五开间砖木结构的跑马楼,由黄姓富商营建,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家子孙先后迁出。而根据当时的认定标准,荫馀堂无法挤进文物行列。由于缺乏保护经费,如果不卖,最终逃脱不了坍塌的命运。2
  这就是中国古老民居的命运。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只有败家子才会有此举动。值得庆幸的是,此举不是将整个古镇出卖。不过,中国古老民居面临的危机是可想而知的。
  其三、古镇、古村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农业文明的标志,文化的记忆。居住在那里的人群至今还保持着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承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中国的古镇和古村落承载着百年、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在进入现代化时期,最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保护它、保留它无疑是保存中国农业社会的文明史,给后人以借鉴和思考。因此对待古镇、古村落的保护,要吸取中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对它的保护采取慎重的态度是必要的,而且一定要在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
  古镇、古村落作为文化资源,肯定具有文化价值,只要进行合理的、科学开发和利用,肯定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以往在城市改造中由于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方面的合理规划,许多有文化价值的建筑物被拆除了,以致使许多的文化名城名存实亡,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古镇和古村落的保护中要吸取这一教训。政府在确定保护对象时,要对古镇和古村落遗存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进行全面地考察,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地考察论证,制定详尽的抢救和保护计划。千万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急功近利,将保护工作轻易交给开发商去操作。冯骥才先生在讲到古村落保护时说:“现在古村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接下来可能因旅游开发而带来破坏。脆弱的古村落经不起外来的压力。如何使城市的惨痛经历这个癌细胞不扩散到古村落去,这恐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古镇、古村落的抢救保护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它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为了更好地抢救和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对其建立村落民俗志或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是非常必要的。村落民俗志带有记录古镇、古村落文化遗产的综合性质,可以全面的记录村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村落内住宅的分布;公共设施;村落内不同的社会组织(如经济组织、职业集团、宗教、宗族、氏族、家庭,村规、寨规、家规等);村落的起源、重大事件;有关村落的传说等。村落文化是一种时空文化的综合体,除如上一些内容外,村落中的民居、服饰、饮食、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交通、集市贸易、家族制度、人生仪礼(诞生、成年、婚姻、丧葬)、岁时节日、宗教信仰、口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体育竞技等也是《志》的不可或却的内容。建立完善的民俗志是古镇、古村落抢救和保护的前提。不然保护就会流于盲目状态。
  其次要有关于古镇、古村落抢救和保护的完整的规划。目前古镇和古村落的保护规划随意性很大,有时随便找几个人策划一下就开发了。这是很危险的做法。最好是政府、学者、村落组织共同组成有各方面专家(如建筑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等)共同论证和规划,制定详细的保护方案。现在有许多的策划公司、开发商都在插手古镇、古村落的保护,有的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这种策划也是很危险的,只能对古镇、古村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破坏。
  其三、古镇、古村落的保护机制必须建立在村落社会。村落包括自然粗和行政村都有相应的村民组织,他们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没有村落组织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任何保护都会流于形式。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于制定保护政策、服务于保护工作,而不是包办代替。专家在保护工作中始终是局外人,旁观者清,他们可以通过考察、论证,确定被保护对象的文化价值,提出保护的建议。但最终实现保护目的,还是要靠古镇和古村落组织和各类民俗事象的传承人。
  总之,中国古镇、古村落将来的命运如何,取决于政府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的决策和村民的参与程度。



1蒋理:崇儒重义的另类江南古镇--前童http://www.mingzhen.com.cn   2005-7-16

2 同上
1 同上
2 周建琳《中外专家共议“古镇保护与发展” 四观点引重视》http://www.mingzhen.com.cn
       
1 《人民网》:《古民居"出国保命" 有多少"遗产"危在旦夕》。
2 同上

                  原载《古村落的沉思》 上海 辞书出版社 2007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
下一条: ·[陶立璠]民间信仰是节会文化的灵魂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