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刁统菊/冯欣]从民间礼簿看姻亲往来
  作者:刁统菊/冯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3 | 点击数:24981
 

“帋”就是纸的意思,荆聿河说那就是火纸,上坟时烧给去世的亲属。记账时规范的写法,所随的礼钱写“祭仪”,这是送给活人的;所送黄表纸写“冥资”,这是送给死者的,“冥资一份”即指黄表纸一刀,忌讳写“纸一刀”,听起来像是挨一刀,不吉利。娘家人送的黄表纸记“冥资整份”,不记具体的份数,可能实际上有许多份。许凤英的丧事,由宗怀悦负责记账,最初写的是纸的异体字“帋”,后面则统一改写为“冥资”。因此簿中就出现了既有“帋一份”,也有“冥资一份”的情况。

根据笔者在鲁南红山峪村[⑥](田传江,1999)的调查,发现此地的丧礼和鲁南地区的丧礼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是具体的仪式上的操作,而主要是姻亲参与程度的不同。

据统计,这次丧礼参加者有74%是死者的庄里乡亲,而亲戚也是一些亲属距离比较近的,反而不如一个孩子出生时来的亲友的范围广。而在红山峪,孩子出生时送粥米,来的亲戚都是极为亲密的亲戚,比如小孩的姥姥、姨、姑、妗子等人,大概最多有四桌亲戚。而丧礼上来的亲戚,范围远远超过这些人,甚至包括了死者的儿女亲家的整个家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红山峪的女儿,在父母的丧礼上,所送礼物仅现金一般不会低于800元。而且,除了这份礼,还要拿“小礼”,用来支付丧礼上喇叭队的费用。因此,如果一个男人有四五个姐妹,等父母去世时,发丧不但无需破费,反而会小有剩余。当然,亲戚拿的礼多,丧礼也更隆重,不但亲戚要吃饭,拿了礼的邻居也要吃,这样下来,一个丧礼大约要花费10000元,前后要用上五天的时间。而东营村,许凤英去世时已经八十多岁,其丧礼也算是“喜丧”,但从老人咽气到发丧一共三天,只摆一顿宴席招待亲戚和帮忙者,庄里乡亲不来吃,也没有喇叭队来吹奏。大概花费2000多元,所收现金有1770元,加上实物,最多不会超过3000元。所有收入和支出均由儿子们负责,女儿无权过问。荆聿河的姐姐上礼仅有100元,没有其他的花费。以嫁出去的女儿为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差别。实际上账簿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东营村的丧礼账簿,仅有上礼现金数目和纸,而红山峪除此之外,还有花圈、帐子、桌子(祭品)等实物,不同的亲戚根据与主家关系来赠送相应的财物(刁统菊,2005)。即使某一个上礼人与死者不是至亲,现金与实物加起来,参加一场丧礼所需花费也是不菲。

20041011早晨,我们遇到了57岁的宗可善大爷,他告诉我们:“过去发丧,闺女都拿十块二十块,现在都拿一百了,形势大了。最多不过十来桌的,没有二十桌的,哪有那么多亲戚。”但是我们看到仅仅送米就有12桌,其中还不包括帮忙的邻居。一个丧礼的筵席规模甚至赶不上送米,这和红山峪的确可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表格中清晰地反映出女儿的婆家和儿媳的婆家上礼是不同的,前者100元,后者50元。红山峪村的丧礼也是如此,只是两类亲戚的上礼差距更大而已。不同亲戚在上礼上的差异,我们认为这是由当地对不同姻亲关系的观念决定的,姻亲关系的双方彼此总有习俗规定的义务和权利关系,由此也决定了他们的交往规则。

 

这次调查由于时间紧张,调查很不深入,许多问题来不及追问,只能进行一些表层的了解。同时,对于礼簿中的亲戚所居住的村落,受到方言的限制也未能准确记录,因此在与地图核对的时候发现了许多问题,其一是地图上显示的是行政村,而村民往往根据习惯说的是自然村;再者村民即使说的是行政村,也有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未必能与地图上的记录完全吻合,例如人们习惯于说“前诸村”,而地图上则是“前诸葛村”。总之,这些了解未免粗浅,但是能够发现这几份民间礼簿,觉得总是一大收获,因此不揣浅陋,将之贡献给学人。至于对这些礼簿进行深入了解以及通婚圈的问题还需要继续进行下一步的田野作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刁统菊]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下一条: ·[刁统菊]亲属网络与性别建构
   相关链接
·[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
·[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郭俊红]妻与雨:给神的礼物与神给的礼物
·[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刘铁梁]亲属制度研究的反思与再定位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吴重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孙村婚礼及姻亲关系中的“例”行与“例”变
·[刘铁梁]传统乡村社会中家庭的权益与地位·[吉国秀]婚姻支付的变迁:一个姻亲关系的视角
·[吉国秀]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谋划·[刁统菊]吊簿:姻亲交往秩序的文化图像
·[刁统菊]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刁统菊]嫁妆来源及象征的多样性分析
·[刁统菊]离心力:姻亲关系之于家族组织的一种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