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0 | 点击数:51711
 
 
 
注释:


[1] UNESCO:《信使》2006年5月刊。
[2] 根据《公约》第15条的精神,政府间委员会的几次会议都反复讨论了社区参与,今年2月的“索菲亚会议”拟就社区及其代表、专家、专业中心和研究机构在贯彻《公约》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提出操作性指导意见的草案。
[3] UNESCO编,关世杰等译:《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148页。
[4] UN: E/CN.4/Sub.2/1995/26, GE. 95-12808 (E), 21 June 1995.
[5] 相关的学术史详见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 Samantha Sherkin, “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1989 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
[7] UNESCO-WIPO World Forum on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8] “Copyright and Folklore,” FFN 21: 8-10,March 2001。
[9] Peter Seitel, “Safeguarding traditional cultures: a global assessment,” UNESCO, 00112-EN, 2001.
[10] UNESCO编,关世杰等译:《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148页。
[11]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 Indigenous Peoples: Concise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E/CN.4/Sub.2/1992/30, 6 July 1992.
[12] 这些观点引自UNESCO编、关世杰等译:《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187页。
[13]UNESCO编、关世杰等译:《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3-164页。
[14] UNESCO:《信使》2001年第3期。
[15] 见该《指南》的第3-4段,文化部外联局译: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89
[16] UNESCO:《信使》2006年5期。
[17] 相关信息可访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www.sipo.gov.cn/sipo/
 [18] 引自WIPO:《知识产权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间文学艺术》,wipo_pub_913,http://www.wipo.int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涛]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价值与保护策略
下一条: ·[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术担当
   相关链接
·[吉国秀]数字技术驱动的民俗学知识生产·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刁统菊]“田野作业”概念的发展史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赵帅鹏]民俗物质性:从新艺术史到图像民俗的理论接合与跨界思考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