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士闪]华北乡土语境中的梅花拳叙事分析
  作者:张士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2 | 点击数:19435
 
 注释:


[1] 格尔兹认为,法和民族志都属于地方性的艺术,它们全是借用地方性知识建构起来的体系,其背后均以一套历史与文化为支柱,而两者的表现形式也都是象征性符号所代表的事实,这些事实可以在特定的伦理规范下解读。法和民族志都是特定空间范围中符号体系的表象,它们一样是对社会规范的解释。正是在此基础上,格尔兹感到人类学者所做的工作是“比较不可比较的文化”,理应在承认地方性知识体系和解释话语的自主性的同时,努力寻求人对社会解释的共用符号媒介。从这一点延伸开去,我们发现格尔兹的“叙说对事象的言说”指的就是在“比较不可比较的文化”过程中获得的对不同文化解释体系的“转译”与贯通。见王铭铭:《“格尔兹文化论丛”译序》,[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第1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燕子杰:《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见http://www.meihuazhuang.cn/history/history2.htm
[3]这种交流既可以是仅仅发生在语言层面的切磋,也包括以肢体接触为特征的“以武会友”。
[4] 《三教根源妙法经》抄本:“梅花拳第4代祖师蔡光瑞来河北开道,以道开路,以武诱人,又以文治武。”多数梅花拳师傅在传授武艺的同时,都会讲述拳派历史与历代祖师故事,并借强调武德试图习武者的生活准则和处世哲学施加影响。
[5]传说中梅花拳后百代第五辈师傅徐州人周鸿恩、周鸿义兄弟,“文武皆通,不传外人,单传亲生下辈……在家自守荣华富贵,闭门不出”。结果在乾隆三十八年,家中连遭不幸,原因是“按道不传,佛祖见怪,家中遭回禄之灾”,周鸿恩由此踏上了北上传播梅花拳之路。见河北省平乡县流传的梅花拳《三教根源妙法经》抄本。
[6]〔英〕王斯福:《农民抑或公民?》,载于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第6-10页。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星]饺子:民俗食品、礼仪食品与“国民食品”[1]
下一条: ·[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
   相关链接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程瑶]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界定
·[陈佳慧 陈泽童 王阳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性别平等实践·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写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之际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