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于幡会活动的多视角解读
在乡民的精神世界中,我们所谓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表演等范畴,往往是混融一起而难解难分的。当我们为将京西幡会定性为“民间艺术”还是“信仰仪式”而颇感困惑之时,乡民却感觉不到这一划分的必要。其实,我们对幡会所做的“民间艺术”或是“宗教信仰”的理解,只是对于这一联村仪式中某一局部的特指,都不能括其全貌。乡土社会中的任一民俗事象,都不能孤存于乡土社会的整体生活之外。对于幡会活动,就有必要在村落社会尤其是村际关系的特定语境中从信仰、艺术和礼仪的角度予以解读。
1. 作为信仰仪式的幡会
京西幡会毕竟是一个联村的香会组织,前往庙宇进香朝拜是它的经常性仪式活动。即便是在元宵节期间为期两天的走会活动中,两村也都分别以本村的庙宇为中心,循着大致固定的走会路线,或在歌乐伴奏下高擎幡旗沿街走会,或在神庙前作集中性的敬神表演,以完成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祭祀仪式。[8]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庙宇都是两村幡会在出村走会前集中表演的地方,而外出走会归来,也要在庙前表演一番。庄户村供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的“三圣殿”(当地村民俗称“大庙”),是两村幡会的必经之地,届时各会档都要使出浑身解数在此表演一番,而由两村乐手混编而成的吹奏乐队与打击乐队,则分列于三圣殿的东西厢房里,长时间一刻不停地演奏。[9]以前,跟随观看的女性是不能进入三圣殿内院的“圣地”中来的,只能在在殿外的下院里观看表演。最让人羡慕的,是可以进入三圣殿东西厢房里进行演奏的乐手,他们距离神佛最近,又可以坐着演奏,还有人提供当地土产的黄芩山茶以供润嗓解渴,因而一些老乐手在回忆当初的情形时满是自豪。
幡会中为什么要设置前文所列的一组神灵?按照当地村民解释,因为这是一个朝顶进香的“天仙圣会”,所以首先要朝拜的便是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子孙娘娘在民间最受欢迎,因而得以在其左右陪座;泰山神东岳大帝是碧霞元君之父,不能不请;幽冥教主地藏菩萨统领阴界,是东岳大帝的上司,理应受请;“天仙圣会”是道教活动,东方教主太上老君、北方教主真武大帝、中间教主玉皇大帝都要请;幡会的举办日期元宵节,恰是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的生日,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三官在道教神灵世界里举足轻重,在人间也很受推重;致富发家离不开财神,开荒种地、砍山伐木等生产劳动离不开山神,一方土地官位虽小,但人们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他,于是财神、山神、土地被当作“三圣”共聚于一旗之上;开采煤窑离不开窑神,饲养骡马驴牛等家畜离不开马王爷的佑护,种地劳作与日常过活离不开水龙王的照顾,上述三神一个也不能少;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神也须到位;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祈求最灵,名气又大。此外,幡会队伍中有三面大旗非常醒目,分居前中后三处要地,其中灵官王元帅是碧霞元君驾前催运粮草的先锋官,也是天仙圣会的门旗官,担当为幡会开道之职;关帝圣君是伏魔大帝,为道教神统中能够降妖除魔的万能神;真武大帝坐镇后场。因为元宵节期间主祭北方神,故真武大帝一神分占二面幡旗以示强调。这三面大旗使得幡会众神首尾相接,遥相呼应,连贯成一个灵动的整体。
地面幡,又称地名幡、标志幡,为两村的前导旗,两村会名赫然书于其上,既表明了本幡会的归属,又显示出人神杂处、天人感应的豪迈气概。
据村民说,以前幡会表演的气氛要更为庄重、肃穆。位列“三十六会档”之中的“娘娘驾”已经绝传,“号佛会”也濒临失传。排在第十九档、由千军台村承担的“娘娘驾”,现在仅能从村民零散的口述资料中获悉一二,乃是由村中8位寡妇手执金瓜、钺、斧、朝天镫、伞盖等仪仗进行表演。位列“娘娘驾”之前的“号佛会”,则由14名男性村民分作两排进行表演。据千军台村的李景秀老人介绍,在每年正月十四走会之前和正月十六走会即将结束之夜,都要号一遍佛。当两村幡队在村口见面,首先要悬挂神马,上香膜拜,同时开始“号佛”。所谓号佛,就是众人很卖劲地唱诵咏赞神佛的经文,要以粗犷厚重的腔调念出一字一顿、斩钉截铁的气势,间或使用富有变化的长长的拖腔。每号完一位神佛,就要用笙管云锣演奏一段名为《号佛皆贺》的曲子。如灵官、三官、泰山娘娘的号佛唱词为:
东乃幽泰山顶上天仙圣母,圣母娘娘德驾前,有一位催赶钱粮的火君灵官。那老爷掌金鞭驾火轮飞走乾坤,威震泰山。龙乃真君,真君老爷德灵安。大慈大悲,拿魔消灾延寿,威猛烈神。
──《灵官佛》
东乃幽泰山顶上,天仙眼光子孙圣母娘娘德灵安,大慈大悲,拿魔消灾延寿,碧霞明目光上,金光普照佛。
──《小娘娘佛调》
南无上乃元紫微在地赐福天官,天官老爷德灵安,大慈大悲,拿魔消灾延寿,敢勇天尊。
──《三官佛》
正月十六走会即将结束之夜,也要把各种神马贴在村中“官房”的墙壁上,上香燃烛,摆供膜拜,然后唱颂各路神佛的出身经历,号佛完毕后将神马焚化。
幡会众神其实与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与经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幡会中的窑神,又叫“窑王爷”,是门头沟古老采煤业的行业神,以前为门头沟产煤区的民众所普遍信仰,并有专门祭祀窑神的庙宇——窑神庙。过去,沿清水涧两侧有着丰富的煤炭矿藏,当地村民除从事农牧林业外,多开设小煤窑,所产煤炭经西山大路运往京城。以前在每年的腊月十七,门头沟采煤业各阶层都要隆重地祭祀窑神。据说,窑神是在清代加入到幡旗队列之中的,由当地一位煤窑业主发财后发愿置办,名号为“山川地库煤窑之神”。幡旗上的窑神画像,身披甲胄,一手持斧,另一只手倒提一串铜钱,是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将形象。据说,在以前制作的窑神幡上还饰有两个小标志幡,上绣有“协力山成玉”、“同心土变金”的古训。
我注意到,幡会既由两村联办,包括“三十六会档”在内的整个活动过程就呈现出有分有合的特点,仪式化则是其基本追求。两村在元宵节期间互为主客,轮流到对方村中走会,即正月十四庄户村到千军台,正月十五千军台到庄户村。两村都各有自己的一套幡、旗和表演会档,走会时先要分别在本村内举行备会、接神、挂幡等仪式活动;当两村队伍汇聚一处,互相穿插共同组成一个走会行列,依次完成起会、接会、走会、敬神、送会、聚餐[10]等一系列仪式表演;如果是在正月十六,晚上各村还要分别进行送神仪式。从备会开始,村民便开始从日常生活逐渐转入“神圣空间”,“三十六会档”的穿插混编与沿街表演,则将村民对于“神圣空间”的建构推向极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