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两村是一个会”
千军台、庄户两村人经常将一句“两村是一个会”挂在嘴边,这实际上与他们试图赋予幡会的功能与意义有关。传统乡土社会中村落之间因自然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的生活和文化的差异,与并不清晰的村际边界,容易引发种种纠纷,和谐气氛的营造和定期的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相邻村落,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因为各村落社会就其根本而言是同质性的,因而村民可以借助于某种“神圣的娱乐”的形式[7]实现沟通,凸显社区文化的统一性与整体性,暂时性地消除差异,而这也正是具有社区同庆色彩的联村仪式所以能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幡会仪式的表演过程中,千军台、庄户两村呈现出合而为一的整体化特征。两村的幡旗和各会档在穿插表演中相互照应,组成了一个有头有尾、富于整体感的走会序列,乃是对“两村是一个会”说法的形象展示。走会本身在两村之间形成的礼仪往来,和走会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礼让意识,象征并强化着两村和谐共处的关系。当幡会以进香的名义从这一带乡土社区中走出,走向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这一联村仪式本身也就从一个具有普天同庆色彩的社区狂欢活动,成为向外界展演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显示社区的整体性存在的一种文化表演。此时,幡会对外显示的是两村对于一个村落联合体的一致认同,并因之而成为该村落联合体的象征物。
3. “三十六会档”
京西幡会中有所谓“三十六会档”的说法。按照千军台、庄户两村乡民的说法,在上世纪30年代,一个标准的走会序列大致如下:
1. 铜锣两面(千军台村、庄户村各一面)
2. 御封银锤一对(由千军台村两位村民所执)
3. 灵官旗(庄户村)
4. 客村的地面幡
5. 主村的地面幡
6. 窑神幡(庄户村)
7. 马王幡(庄户村)
8. 龙王幡(千军台村)
9. 地秧歌(庄户村)
10. 三圣幡(庄户村)
11. 太阳幡(千军台村)
12. 送生幡(千军台村)
13. 中心老爷旗(千军台村)
14. 吉祥班(即“吵子会”,千军台村)
15. 三官幡(千军台村)
16. 子孙幡(庄户村)
17. 眼光幡(庄户村)
18. 号佛(千军台村)
19. 娘娘驾(千军台村)
20. 天仙幡(千军台村)
21. 东岳天齐幡(庄户村)
22. 两村音乐吹奏班
23. 地藏幡(千军台村)
24. 观音幡(庄户村)
25. 老君幡(千军台村)
26. 两村混编的音乐打击班
27. 玉皇幡(千军台村)
28. 挎鼓锅子会(庄户村)
29. 真武幡(庄户村)
30. 蓝旗两面(归属不祥)
31. 真武旗(千军台村)
32. 御封铁锏一对(由庄户村两位村民所执)
将以上各面幡旗与表演会档都统计在内共有32种,再加上传说中曾参加走会的板桥村所拥有的3面幡旗(上绘有眼光、子孙、斑疹三位娘娘的神像),和五虎少林会、吉祥会等3个表演会档,共计有38种,可知“三十六会档”从来就是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约称。当我在2005年春节期间前往调查时,上述23面幡旗已减至19面(千军台村10面,庄户村9面),表演会档也有所减少,但村民仍然保留了。
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生活节奏相对舒缓,长期浸淫其中的乡民,趋向于将一些事体仪式化,以此营造出与日常生活相区别的“神圣”感。大至过年、盖房、婚娶之事,小至开锄动镰、收割入仓之举,皆能仪式化地渲染出某种吉日良辰、亲自出马的豪迈,这既是对于冥冥之中某种更为强大的生命力量的热切渴盼,又是对于眼下所正在进行的事体必将吉祥顺和、无往而不利的预期,同时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于日常生活节奏的调剂。当乡民对外人谈及,就显示出某种百神佑护、威武雄壮的气势。这一带流行的关于幡会“三十六会档”的说法,实际上是村民对于他们所拥有的这一悠久传统的强调,意在显示幡会的不同凡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