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装:孙文的成功和毛泽东的继承
中山装原本并非中国人的民族服装,其历史也并不很长。但是,为数众多的中国人却把原本具有西式来源的中山装解读为自己的“民族服装”,这其间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关于中山装的原型与由来,诸说不一,尚无定论[20]。不过,对于中山装之和孙文其人的特殊关系、中山装与海外华侨的密切关系、中山装与西式服装文化的密切关联、中山装所有的革命意识形态属性等等,则是为大多数研究者们所共同承认的。但在分析有关中山装的问题时,我们既应承认孙文个人的巨大贡献,也必须看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人民服装生活变迁的时代大趋势及其深厚广大的社会基础。
早在中山装被推出和其普及之前,中国人在服装生活方面的变革便已有诸多迹象可寻了。在晚清掀起的海外留学热潮中,在海外华侨社群中以及在沿海各通商口岸的城市里,“洋装”逐渐出现并为人们所广泛关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前,很多知识分子和商界精英均采取了反清崇洋的立场,他们留学欧美、日本归来后纷纷剪去辫子,脱下长袍马褂,蓄起“西发”,穿起了“西装”。换言之,历史发展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服装生活的革新巨变业已揭开了序幕,并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当时,还曾一度出现过长袍马褂和洋装相互混杂的局面,诸如在长衫外罩以西装之类的现象。
如前所述,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是要在改朝换代时更改年号和服制等。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政府的急务之一,也是要尽快改变国人长期以来被西方列强目为“嬴弱”和“病态”的印象,亦即通过“剪辫”、“放足”、“易服”、“咸与维新”,来逐渐树立起中国人的新形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经颁布了许多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有关“剪辫”、“易服”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关注。在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看来,剪辫旨在“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21],可在令到之日20天以内实现,但“易服”的原则是“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可见,服装改革的问题确实是更为复杂一些。这是因为服装不仅涉及到民族标识等重要的象征性,它同时还涉及到国计民生与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例如,从国家的纺织与服装工业的水平,到各个地域普遍存在的“民俗服装”以及各种不同职业与性别的服装;从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到人生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状态等等。此外,社会生活的诸多具体场合或场景,也都往往需要人们通过不同的服装去表现或展现。故当时所谓“易服”其实主要只是就礼服而言的。民国政府于1912年10月,颁布了男女礼服,分别有中、西式和昼礼服、晚礼服等[22],也正是体现了服装改革的这种精神与特点。
孙中山本人大约是于1895年年底前后在日本的横浜剪辫、易服,穿上了西装和日本当时的新式服装如学生装、士官服等,以表示与清朝决裂和崇尚新文化的革命决心。孙文最初的易服行为,在他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逐渐地发展出一种有关“民族服装”的思想,进而还进一步发展为具体地创制、示范、提倡和积极推广中山装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孙中山认为,穿衣是随文明进化发展的,故文明越进步,穿衣问题也就越复杂;服饰应该既护体,又美观,还必须方便,不碍于劳作。他和当时很多革命党人认为,长袍马褂不适宜于现代生活,且剪裁费料,不经济。在他们看来,对襟式短衫有失简陋;大襟式长衫则行动不便。换言之,传统的中式服装被认为既不实用,也不合时宜。西装在当时的中国虽流行一时,但它除了上衣,还需配合衫衣、领带、皮鞋、手套和礼帽等,不仅较为繁琐、费事,且价格昂贵,多需进口,故亦不大适合当时国人的生活方式。作为爱国者的孙中山,甚至计算了进口洋布和西装而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因此,发展民族工业,提倡国货,以解决国人穿衣问题,便构成了其创制中山装的基本动机[23]。
孙中山理想的民族服装,实际上就是使西服中国化,同时还应“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也就是他希望有一种既能反映国人新的精神风貌,又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服装式样。中山装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经由孙文参与创制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之长,被认为是中西服装文化结合的产物。中山装的推出和逐渐普及,被很多研究者看作是中国服装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改革,有人说它使中国人较为彻底地告别了几千年的袍服传统;也有人指出,中山装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当时国人对“民族服装”的渴望。可以说,在民国时代服装平民化、大众化、都市化及西方化的发展趋势中[24],中山装所发挥的前导作用尤其不应该被忽视。
中山装的款式原型基本上是外来的,它以西式服装(无论其原型模仿自英国还是日本)为样本,汲取了西式服装剪裁的不少技术。早期的中山装以单立领、领子紧扣(关闭式的中山装立领和开放式的西装翻领,可形成鲜明对比)、对襟、装袖、暗兜或四明兜、后背破缝、直线排列七、六或五扣为等特点。同样参照西裤样本设计的中山装裤子,把传统的连裆裤改为前后两片组合,其特点是前面开缝用暗扣,左右侧设暗兜,左右臀部或各挖一暗兜,裤腰打褶,裤管翻脚等。在后来的发展中,中山装也不断得以改进和简化,如立领改为翻领(亦称“翻折式立领”),使其更显硬挺、精神;破缝、袖扣等逐渐消失。中山装将一般西式服装的3个暗袋改为4个对称明兜,颇符合国人的均衡审美观。中山装虽然取法于西式服装,基本上可划归西式服装的谱系,但其款式与欧美的西服却也明显不同,其中多少汲取了传统中式服装的一些要素,如对襟和某些传统的缝纫技艺等。中山装的造型也完全不同于传统中式服装的平面与连袖剪裁,它通过装袖、垫肩、适当收腰等技法,在总体上达到了贴合人体而又端庄持重、简朴大方、严谨干练,有阳刚之美的穿着效果。此外,中山装的缝制工艺也较西装简易;既可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作礼服,也可作为日常衣服,适用于很多场合,被认为具有实用、方便和经济等优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7 21:21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