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星]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1]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43301
 
[28]从农村居民的立场来看,中山装曾经几乎成为国家各级干部的象征,故又有“干部服”之称。在四川农村,说“四个包包”(中山装的四个兜)便是指国家干部。
[29]不过,因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崩溃,一个时期曾需要通过“布票”实行配给;极端贫困的一些农村居民甚至曾使用过“日本尿素”的袋子作为衣料。
[30]据说,50年代北京装公司特艺师田阿桐泽东制作服装,对中山装行了一些改制,将型、袖型、兜袋和前后身的板型都作了一定的修整,使之更显大气和高贵。
[31]朱其“穿和脱:中山装是如何成为艺术的”,原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论系教授巫鸿编《十字路口的中国艺术: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在东方和西方之间(Chinese Art at the Crossroads: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Between East and West)》,2002年版。
[32]参阅《史记赵世家》。
[33]周虹著《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34]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满族的袍服实际上很早就受到过中原汉人服饰文化的影响。至于旗袍和中国古代袍服传统的关系,应留待专家另作讨论。应该指出,在汉族妇女服饰中其实也始终有袍服存在。
[35]间一向有“男降女不降”之法。
[36]孙世圃编著《中国服饰史教程》第175-189页,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7月。
[37]吴廷燮等纂《北京市志稿••礼俗志》第185-18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6月。
[38]据说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等地,妇女们热衷于旗袍滚缎带珠片的做法曾行一
[39]山内智惠美著《20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第90-91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8月。
[40]黄能馥、陈娟娟编著《中国服装史》第386页,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5月。
[41]郑土有主编《上海民俗》第201-203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2月。
[42]郑土有主编《上海民俗》第204-20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2月。
[43]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宗旨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易壁”,亦即以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导向。但其一年一度的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却形成了一个传统亦即与会领导人穿着的休服装,均是由道国所提供的富有本国或本地民族特色的服装,又体出了“民族化”之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意1993年第一次非正式会在美国西雅,当时的领导人均着便服。1994年第二次在印度尼西茂物市召道主客人提供了“巴迪克衫”,是一蜡染的丝绸印花衫。1995年第三次在日本大阪,主办国提供了西服。1996年第四次在菲律比克湾召领导穿上了“巴隆服”。1997年在加拿大温哥,领导人的服装皮茄克。1998年在来西的吉隆坡召领导人们穿上了所的“巴迪衫”。1999年在新西的奥克茄克套装。2000年在文莱的斯里巴加湾,是来族格的蓝衬衫。2001年10月在上海,便是本文将要讨论的所谓“新唐装”。
[44]大学袁杰英教授认为,中国人称自己的民族服装“唐装”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是海外诸国称呼中式服装的名词。参菊芳“眼‘唐装’非唐装:由此引出的纷纭话题”,《北京青年2002年2月10日
[45]锡强、李克《新唐装》第20-21页,上海科学技出版社,2002年10月。
[46]“滚边”:一用窄布条把衣服某些部位的沿包光以增加美传统特色制工艺,又叫做条工。“镶边”:将布条、花片等呈条状拼在衣襟或袖、处边缘,形成与大身衣片的衣料和色有明差异的传统特色制工
[47]锡强、李克《新唐装》第1页、第63页等,上海科学技出版社,2002年10月。
[48]参阅丁锡强、李克《新唐装》第14-17页,上海科学技出版社,2002年10月。
[49]夏目晶子“‘唐装’的流行及其背景”(日文),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会编《国际交流学会学会奖•努力奖获奖毕业研究集成》,《文明21》特刊,2003年3月。
[50]夏目晶子“‘唐装’的流行及其背景”(日文),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会编《国际交流学会学会奖•努力奖获奖毕业研究集成》,《文明21》特刊,2003年3月。
[51]夏目晶子“‘唐装’的流行及其背景”(日文),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会编《国际交流学会学会奖•努力奖获奖毕业研究集成》,《文明21》特刊,2003年3月。
[52]山内智惠美著《20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第29-30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8月。
[53]上海市周慕副市长为《新唐装》一书所写的序言。
[54]周星“‘华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境遇和动向”,《激荡中的世界与中国——面向现代中国学的构筑:爱知大学21世纪重点科研基地工程2003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爱知大学,20043月。
[55]宗晓莲《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乃西族文化为例》第25-27页,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4月。
[56]不久前出现的有关汉族民族服装的一些动向很值得关注。据新加坡《联合早报》与北京《京华时报》2004年10月16日报道,10名身穿“汉服”(汉族传统服装)和22名普通衣着的青年,前一天齐聚在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墓,为他举行了祭祀怀念的仪式。这32名青年来自全国各地,大都是“汉网”(www.haanen.com)的网友。
[57]蒋子龙“唐装和‘国服’”,《东方企业家》200288
[58]事实上,中国很多地方对葬礼中的死者,往往也会让其穿着鲜艳的中式服装。大街上的丧服店里,往往就有很多类似的服饰制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7 21: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北方麦黍文化论证
   相关链接
·[符腾]浅谈海南女性与旗袍文化的传承之我见·中山装回归背后的文化自信
·[杜佩红]民族、女性与商业·[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