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1]本文原载杨杨源、何星亮主编《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可能与“汉族”、“中国人”等与“民族”范畴有关的概念极具复杂性和灵活性有关。换言之,“民族服装”问题的难点并不在于“服装”,而在于“民族”。
[3]只是考虑到使问题简化的需要,而没有使用“民俗服饰”和“民族服饰”。也就是说,本文集中讨论“服装”,而暂不涉及“妆饰”。
[4]阿部治平著《黄色的大地 悠久的村落——黄土高原生活志》(日文)第103-108页,青木书店,1993年9月。
[5]杨景震主编《陕西民俗》第156-17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6]惠焕章著《关中百怪》,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年12月。
[7]张卫东著《客家文化》第146页,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
[8]林嘉书《闽台风俗》第27-3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9]周国茂著《贵州民俗》第147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10]钱民权著《上海乡村民俗用品集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11]郑土有主编《上海民俗》第212-213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12]魏采苹、屠思华、朱庆贵“江苏吴县胜浦前戴村妇女服饰调查”,张紫晨主编《民俗调查与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
[13]山曼等著《山东民俗》第80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14]参阅王辅世主编《中国民族服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年9月。杨源编著《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15]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民族志》第120-125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10月。
[16][日]荻村昭典著,宫本朱译《服装社会学概论》第6页,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4月。
[17]参阅邓启耀著《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有关章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18]参考王智敏著《龙袍》,(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4年8月。
[19]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89-9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20]有关中国第一套中山装的发明权,争议颇多。一说孙中山曾偕黄兴前往旅日华侨张氏的同义昌呢绒洋服店,将创制中国新服装的意愿委托给了张方诚等服装界的华侨。他们采用西装造型和制作技术,参照日本学生装、士官服,并融入中国服饰传统要素而设计了后来的中山装。二说孙中山大约在1923年前后,委托越南河内洋服店的华侨黄隆生设计新的服装款式。黄参考多种服装样品,最后以英国学生制服为蓝本设计并亲自缝制好样品,受到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欢迎。第三种说法是孙中山亲自设计,由上海亨利西服店裁缝制作出第一套具有汉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亦即“中山装”。第四种说法认为,是浙江奉化籍的“红帮裁缝”(专门剪裁制作长袍马褂和中式对襟服装的裁缝被称为“本帮裁缝”,与之相对应,专门剪裁西服或各种西式服装的便是所谓“红帮裁缝”,“红帮裁缝”系“奉帮裁缝”的讹称。“奉帮裁缝”也就是出身奉化的裁缝)王老板和他在上海创设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制作了中国第一套中山装。更多的意见,请参阅山内智惠美著《20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第105-106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第555页,宁波出版社,2002年10月。
[21]《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77页,中华书局,1985年。
[22]参考《政府公报》第157号,1912年10月。
[23]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第555页,宁波出版社,2002年10月。
[24]徐清泉著《中国服饰艺术论》第271-273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25]孙世圃编著《中国服饰史教程》第195页,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7月。
[26]所谓五权,是指“行政、司法、立法、考试、监察”;所谓五族,是指“汉、满、蒙、回、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7 21:21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