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编织多彩文化
  作者:Maricris Jan Tobias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2 | 点击数:9507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 Renato S. Rastrollo
Haja Amina Appi在编织

     作为菲律宾最优秀的传统编织者之一,80岁的Haja Amina Appi于2004年成了菲律宾的“人类活财富”之一。通过传授她的手艺,她确保了对一非物质遗产的保护。
 

    Haja Amina Appi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80年人生岁月。她住在塔威塔威省(菲律宾西南端的一个小岛)的Ungos Matata,屋后种着一些露兜树。她要去割树叶了。这些散开的树叶边上长着刺,不过,她喜欢这种树叶,因为用它可以做出坚韧的席条。多年的编织经历让她逐渐习惯了用这种多刺的树叶作为席子原料。在她的一生中,做过织席人、教师、艺术家,最近她又被授予菲律宾“人类活财富”称号。

    教科文组织努力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活财富”的价值及其向年青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菲律宾共和国于1992年设立了这一享有盛誉的国家称号,以奖励那些在保护和振兴面临灭绝危险的传统工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个人。从那以后,有11名艺术家因为致力于使用传统工艺和材料而获得这一称号。Haja Appi于2004年获得了这一称号,她用露兜叶(或者叫paghahablon)织席的手艺获得了认可。
 



 

© Renato S. Rastrollo
为了使露兜条足够柔韧便于编织,Haja Appi用一根极重的圆木多次碾压

 

 

古老的技术 

    她的第一项工作是收割露兜叶,然后用一把小刀除去叶子上的刺,再用剥皮器(一个有锋利尖齿的薄木片)去皮。这时,原来的露兜叶成了一条窄窄的带状物,之后,让太阳将其晒干,再放到煮沸的、加有粉末状商业染料anjibi的大染缸里进行染色。为了使这些露兜条足够柔韧便于编织,她会用paggosa或是一根极重的圆木多次碾压,这一步即所谓的“pagtabig”。把露兜条弄干是一项多次重复且非常麻烦的工作,不过这项工作非常重要,不能让露兜叶出毛刺,也不能弄坏了。



 

© Renato S. Rastrollo
Haja Appi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编织的席子特别平整,设计的图案也极具创造性。

大胆的设计

    Haja Appi编织时不用画好的图案,也不用纸和笔来画环线和褶曲。在计算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彩色露兜条来编织出匀称的几何图案时,她靠的是对数学级数的直觉。

    与其他织席人相比,Haja Appi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编织的席子特别平整,设计的图案也极具创造性。虽然她是用传统编织工艺来创作美丽、清晰和异常精细的图案,但是,她所设计的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各种颜色生动地交织在一起,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突破。在历史上,萨玛席一般都是白色的,但是,她开始尝试利用染料来创作她想要的效果。对她而言,商业染料一般都不够鲜亮或惹人注意,因此,她将不同染料混合在一起,制造出了各种亮丽的红色、紫色和黄色,有时一次会用到八种颜色。

    为了给后代保护这一传统,Haja Appi向其社区里的妇女传授了Tepo手艺。而按照传统,这是一种母女相传的技能。

    她因为对paghahablon技术的深入了解以及毕其一生保护菲律宾的这种传统而赢得特殊地位,使她成为国家的文化传承者。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将她的作品收入馆中供公众瞻仰。



Maricris Jan Tobias

 

  文章来源:教科文《信使》2006年5月刊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马达加斯加扎非曼尼里的圣木
下一条: ·Olonkho,一部流传了12世纪的古老史诗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