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周凯模]民族音乐学特质:多重性思维方法
  作者:周凯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9 | 点击数:14805
 
 
 
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在中国大陆,多年来是作为一个“学科”来讨论和建设的。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来看,笔者更愿意将其视为是在大文化结构中研究音乐事象的一种方法。并且还看到,对这方法的拓展起根本性推动作用的,是民族音乐学思维方式上的特殊性。民族音乐学思维方式特殊性的突出特征,亦多重性。  
 
多重性,是相对于单一性而言。多重性思维,反映思维理路的多层性、丰富性;单一性思维,反映思维理路的平面性、单调性。[1]下面,我们从民族音乐学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来认识它在思维方式上的多重性特质。
 
民族音乐学这术语的采用起始于1950[2],从它诞生起,就是一个多重学科成份的融合:“历史上,最初的民族音乐学的学术界定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大学里。其专家受过音乐或人类学训练,有时兼有二者。研究是在大学音乐系、人类学系、民族博物馆以及国家科学学会机构进行。……参与者包括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比较音乐学家、民俗学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教会传教士、探险家、官方人士和热衷者。”(Pegg 2001367)这样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队伍结构,给学科思维方法上带来的多重性是必然的。
事实上,民族音乐学的多重性传统是从人类学移植过来的:“19世纪的人类学者,不是直接收集资料,而是靠传教士、探险家、政府官员和旅行家对部落社会的描述来进行研究的。”(陈守仁199740)人类学自始至终对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也是该学科始终保持着多重性特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专门话题,本文不在这里展开。在本篇短文中,笔者仅就多重性思维在民族音乐学方法中的体现作一梳理。
 
西方众多民族音乐学家E.M.V. Hornbostel (1877-1935), C. Seeger (1886-1979), A.Seeger(1945-), M. Hood(1918), A P. Merriam (1923-1980), B.Nettl(1930-) , T. Rice(1945-)等都对民族音乐学的多重性思维方式作出重大的贡献。
 
Hornbostel本身就教授音乐心理学、比较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他自身的学术身份(Identity)就标志着多重性特征。他与C. Sachs(1881-1959)根据音乐发音原理研究出的《乐器分类法》(1914):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和弦鸣乐器,就是结合音乐学和物理学等学科交叉的多重思维成果。[3]
 
C. Seeger在“Systematic Musicology: Viewpoints, Orientations, and methods”中分析了历史音乐学和体系音乐学的区别:历史音乐学的视野是将音乐置于整体时空之中;体系音乐学则关注音乐的时空(Seeger1990:24)之后指出:音乐事件的观念由“整体时空”和“音乐时空”构成。(Seeger199028)这个思维理路指出需在三重背景中认识音乐:
 
音乐事件

音乐时空
整体时空
 
此外,C.Seeger提出关于记谱分析(transcription)的prescriptive(规约性)和descriptive(描述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强调主位(emic)和客位(etic)、文化的和分析的相对性(Nettl 1983:69),也是以二元比较方法阐述多重思维(关于记谱技术、记谱角色、记谱立场等方面)的优秀范例。因此他的这一理论,对民族音乐学一直产生着重大影响。
 
M. HoodJ. Kunst(1891-1960) 的学生。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双重音乐能力”(bi-musicality)的概念和实践。“他在《民族音乐学家》(Ethnomusicologiest,1971) 一书中专辟一章论述如何培养这种双重音乐能力,即其它文化ABC。包括读谱、视唱、听写、演奏。学习民族音乐学必须先从听觉‘偏见’中解放出来(如平均律、美声唱法及欧洲音乐观念等),尽量在原来表演的的环境听赏……总之要跳出西方传统的方法,用一种全球多文化的音乐家素质训练自己……”(汤亚丁1997114Hood是坚持音乐学立场的民族音乐学家,但他并不止于对音乐本体-音符形态的研究,而将视角扩展到音乐主体(人)的能力训练上,在探究“全球多文化”素质培养的研究中,形成独特的多重性思维框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滇南听歌──周凯模的博客2008-10-19

上一条: ·[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
下一条: ·[周晓虹]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相关链接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
·[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周永健]论黔中汉族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质
·[王奕祯]论万圣节及其戏演的形态与狂欢化特质·[董秀团]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
·[李逸津]沃斯克列辛斯基论中国16-17世纪话本小说的民间文学特质·[柯玲]浅谈上海绒绣艺术的“海派”特质
·[袁剑]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现状及特质·[魏李萍]古代印度《鹦鹉故事》在土耳其的翻译传播和本土化
·[王宪昭]论蒙古族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薛洁 侯梦莹]新疆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与特质探析
·[姚紫薇]吴文化视野下白茆山歌的民俗文化特质·[戈德斯坦 李明洁]美国应用民俗学的特质、方法与实践
·[王天鹏]道教闾山派与客家祖先崇拜亦畲亦汉混融特质·[杨树喆]漓湘文化圈视域下桂林民俗的文化特质
·[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吕书宝]《淮南万毕术》民俗信仰的文化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