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黄涛]20世纪50-70年代流行语:政治文化对民间文化的超强渗透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18738
 

当时舆论认为,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的思想是干净的、高尚的、最无私的,其它阶层要向进步群众学习。而那些出身好、革命队伍里的人有自私自利等属于剥削阶级的思想,是受反动思想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蚀造成的,是在思想立场上向剥削阶级发生了质的转变,称为变质。该词在群众口头上流行一时。比如有省吃俭用的农民看到青年人爱打扮、爱穿好衣服,就会半开玩笑地说他变质了,后来说成变修(修正主义)了。那时把阶级敌人用以拉拢腐蚀人的物质手段、甜言蜜语等称为糖衣炮弹,意思是这些东西表面上让人舒服、愉快、享受,实际上像炮弹一样毁坏人的革命思想。这个词原出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胜利地经过了和平时期糖衣炮弹的考验。”1963年以后开始流行,常见到这样的句子:要时刻警惕敌人的糖衣炮弹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思想改造运动走向极端,而且思想改造的方式不仅有文斗,更有武斗。语言暴力是斗争方式走向极端的表现之一。许多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文革无情打击、残酷斗争的语言印迹。破除旧思想又称为洗澡,指向大家坦白自己内心深处自私自利等肮脏的东西,在别人的监督、帮助下改掉这些毛病,变成一个思想上干干净净的人。这个词很形象,突出了思想改造活动的毫不留情,因为洗澡并不是一般以为的在洗澡间里进行,而是当众洗澡,要把自己内心深处所谓肮脏的东西当众交代,请大家批评、批判,并监督是否袒露彻底。还有一个说法是脱了裤子割尾巴,有异曲同工之效 ,指在运动中不怕丢丑失面子,要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承认错误,在群众批判和监督之下彻底改正错误。

文革时期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很低,许多东西凭票供应,但政治挂帅,要求人们时刻保持高昂的精神和斗志。有一些广为流传的说法表现了当时讲求精神至上的特点。一个说法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文革时期常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迹教育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要鼓足干劲,不怕吃苦,克服一切困难。故有此语流行。常和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连用。还有一个意思很极端的说法活着干,死了算,也是文革时表示革命决心的话,流行于19671968年间。意思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干革命,死了才罢休。参加造反与武斗的红卫兵与其它群众组织常用此语。

运动中有各种做法,其名目也易成为流行语1961年有个流行的说法五子登科,指五种整人的做法: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原本是个传统的典故:五代后周人窦禹煕的五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到八九十年代,这一说法仍然流行,但含义彻底改变了,指在各方面都混得很好的人,即有下面五种条件的人:儿子、房子、票子、位子、车子。牛棚也是那时很有名的流行语。文革时将所有斗争对象统称为牛鬼蛇神1968年大批牛鬼蛇神被下放到农村或五七干校, 他们所住的房子时就称牛棚,但他们原来在城市里的住房不叫牛棚。后来也指关押一般的批斗对象的地方。坐冷板凳,指人在政治上受怀疑和审查,在单位遭冷遇,离开本职工作当杂工。也指分配到某单位后却不让干本职工作。二进宫1971年开始流行,文革中用以戏称第二次进学习班或第二次被拘留判刑。它本是京剧剧目。该说法现在仍然沿用,现指第二次违法被公安局收押。走出去,请进来,是个意思很鲜明的说法,流行于1971年之后。

二、来自文艺渠道的流行语

流行语产生于生活中的新生事物和新鲜感受。在二十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是政治挂帅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中涌现的新生事物与人们的新鲜感受大都与政治有关。除了政治因素以外,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与改革开放后的时期相比,就相对封闭和单调。由外部进入人们生活中的兴奋因素是很少的,而电影、广播文艺节目是除政治内容之外极少的源自外部的兴奋点之一,因而由文艺渠道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在那时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显得活泼跳脱,分外引人注意。

那时文艺生活贫乏,有限的文艺节目就让人格外兴奋。人们看了电影,一般要回味好几天,见了面互相谈论,一个让人喜欢的电影中的台词可能会在人们的口头活跃几个月。而有些影响大的电影,常重复放映,人们要看几遍,这些影片中的一些有趣味的台词,会在几年中活跃在人们的口头:用电影中的人物名字起绰号,用电影情节中新鲜生动的台词来表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等。特别是那八个样板戏,人们反复地看、听,其中的情节、人物、对话家喻户晓,人们常用其中的人物名来为身边的人其绰号,也常引用片中的台词。典型的例子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台词老九不能走。在该戏最后一场回师百鸡宴中,栾平忽然出现在威虎山,指认在此已坐了匪首第九把交椅的杨子荣为共军,杨子荣就对座山雕赌气,做下山出走状,说与栾平今天是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众匪正在等着杨子荣主持百鸡宴,都流口水了,忙喊:老九不能走啊,老九不能走!该戏上演后,此语成为群众一时的口头禅。恰巧知识分子在文革中境遇不佳,被称为臭老九,排在叛徒、特务、走资派、地、富、反、坏、右这八种专政对象之后,由于同音的关系,人们由这老九联想到那老九。并且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戏语老九不能走,劝慰知识分子虽然受了委屈,但还是团结的对象,还要为党工作。于是此语有了政治内涵,更加流行。《智取威虎山》中的另一段台词: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腊!因为精彩有趣也常活跃在人们的口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黄涛的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涛]村落里的乳名
下一条: ·[刁统菊]解读《创建窑神庙记》
   相关链接
·[王祥 孙剑艺]关于方言民俗词语调查研究定位的思考·[黄涛]语言民俗学
·[乌丙安]民俗语言学的创建与拓荒·[赵李娜]地缘战略、学术响应与资源转化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工匠精神入选今年十大流行语
·评论:“马上有钱”为何走红网络?·粗话脏话该不该进方言档案?
·盘点历年春晚“流行语”:常回家看看 不差钱·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
·董树人:北京方言像胡同一样消失很快·[黄涛]论语言民俗情境的构成与功能
·[黄涛]旧上海的流行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