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哈萨克族的游牧经济
1993年拍摄,1995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56分钟,VHS和BETACAM-SP。
顾问:杜荣坤;监制:任一飞;撰稿:杜荣坤、张江华;编导:杨光海;摄像:孙延龄;解说:赵鹏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记录了新疆北部伊犁地区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经济生活和传统文化习俗,对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商业贸易的繁荣景象也有所反映。
52
哈萨克地区风光与名胜古迹
1993年拍摄,1995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20分钟,VHS和BETACAM-SP。
顾问:杜荣坤;监制:任一飞;撰稿:杜荣坤、张江华;编导:杨光海;摄像:孙延龄;解说:赵鹏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记录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著名的天山、阿尔泰山、伊犁河、魔鬼城、夏塔古城址、惠远城钟楼、将军府旧址以及古代岩画、鹿石、石雕人像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3
哈萨克族的物质文化
1993年拍摄,1995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10分钟,VHS和BETACAM-SP。
撰稿:杜荣坤、张江华;监制:任一飞;编导:杨光海;摄像:孙延龄;解说:闵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记录了哈萨克族牧民的衣、食、住、行:圆顶毡房及其内部陈设,石木结构的平顶房建筑,男女服饰,奶制品和馕的制作,以马、牛、骆驼和木轮胶轮大车为主要运输工具的交通。还对流行于牧民中的礼俗作了介绍。
54
哈萨克族的节庆与娱乐活动
1993年拍摄,1995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32分钟,VHS 和BETACAM-SP。
撰稿:杜荣坤、张江华;监制:任一飞;编导:杨光海;摄像:孙延龄;解说:闵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哈萨克族的节日与宗教信仰有密切联系,他们过古尔邦节、肉孜节和本民族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纳吾鲁孜节(即春节)。在节庆期间进行牺牲祈祷仪式、赛马、飞马拾元宝、姑娘追、摔跤、叼羊、阿肯弹唱等游牧特色浓郁的活动。
55
哈萨克族的音乐舞蹈与艺术
1993年拍摄,1995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18分钟,VHS和BETACAM-SP。
撰稿:杜荣坤、张江华;监制:任一飞;编导:杨光海;摄像:孙延龄;解说:闵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介绍了哈萨克族有代表性的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民歌弹唱、民间歌手"阿肯"弹唱会,单人舞、集体舞表演,刺绣、雕刻和图案艺术。
56
哈萨克族的婚姻
1993年拍摄,1995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27分钟,VHS 和 BETACAM-SP。
撰稿:杜荣坤、张江华;监制:任一飞;编导:杨光海;摄像:孙延龄;解说:闵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哈萨克族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实行氏族外婚。过去婚姻由父母包办,现在多为自由恋爱缔结婚约,姻缘结成一般都携手到白头。片中记录了托里县近郊区和牧区哈萨克族婚礼过程的出嫁仪式、迎亲仪式、揭面纱仪式。
57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
1993年拍摄,1995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27分钟,VHS和BETACAM-SP。
撰稿:杜荣坤、张江华;监制:任一飞;摄像:孙延龄;编辑:杨光海;解说:赵鹏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哈萨克族的丧葬习俗与宗教信仰联系密切。他们的葬仪基本上按伊斯兰教规进行。由于信奉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十分重视葬礼。出殡前,亲属吊唁、唱挽歌、请毛拉举行祈祷赎罪仪式、"加纳扎"仪式;埋葬时举行尸体安放墓穴仪式。高山牧场还有在墓旁用云杉木搭建塔形护栏,葬后举行四十天祭和周年祭。
58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
1993年拍摄,1995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8分钟,VHS 和BETACAM-SP。
撰稿:杜荣坤、张江华;监制:任一飞;摄像:孙延龄;编辑:杨光海;解说:赵鹏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本片记录新疆哈萨克族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的情况。乌苏清真寺、伊宁拜吐拉清真寺是哈萨克族教徒们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信徒们每天按时到此听毛拉讲经、 做礼拜。 片中还表现了至今存在于哈萨克族中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59
哈萨克族的文化教育
1993年拍摄,1995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15分钟,VHS和BETACAM-SP。
撰稿:杜荣坤、张江华;监制:任一飞;摄像:孙延龄;编辑:杨光海;解说:赵鹏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记录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状况。介绍了中心小学、牧区寄宿学校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基础教育,和80年代以来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而建立的农业、农牧机械、畜牧兽医、师范等高等专科学校。
60
秋 牧
--新巴尔虎蒙古族游牧生活纪实
1995年拍摄,1996年制作完成。BETACAM-SP摄像机拍摄,片长48分钟,VHS和BETACAM-SP。英、汉两种版本。
顾问:包承迅、晨光;学术指导:张江华、陈景源、斯钦朝克图;撰稿:张江华、陈景源、庞涛;采访:斯钦朝克图;摄像、编辑制作:庞涛;制片:任一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1995年秋季,拍摄者深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新巴尔虎左旗,跟随两户蒙古族游牧民家庭,记录了他们秋季的牧业活动。他们赶着牛车,开着拖拉机,载着帐房和生活用品,带着自己的畜群边放牧边逐渐转场去冬营地。到达宿营地,他们从事搭建帐房、清点畜群、为伤病羊治疗,打越冬牧草等生产劳动。片中还表现了两户牧民家庭的日常生活和骨肉亲情,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当地蒙古族人际关系的变化。本片采用跟踪介入、纯纪实的新手法,拍摄内容真实、细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网站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