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影片目录(1957-2002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9-08 | 点击数:25970
 


11
鄂伦春族

1962年拍摄,1963年完成。35毫米黑白胶片,8本;录像片71分57秒,VHS和BETACAM-SP。
顾问:秋浦;编剧:赵复兴、吕光天、满都尔图、杨光海;导演:杨光海;解说:王连元。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拍摄,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拍,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人民委员会、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协助。
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接壤处,大兴安岭白雪茫茫的原始密林里,生活着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一个用桦树杆和桦树皮搭建的锥形小屋中住着一个鄂伦春族小家庭,通常情况下五六个小屋组成一个地域组织。猎场是公有的,猎人们都到习惯的地区狩猎。出猎前大家推举年长有经验的人为行猎长,负责指挥狩猎行动。滑雪板、桦皮船、马匹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每家的马匹,在家族成员中不能乱用,夫妻、父子都有专用的马,而尾巴上拴有红黄布条的神马是不能骑也不能驮东西的。他们信奉的神有几十种,自制各种神像。"萨满"是人与神之间的代言人,负责主持各种仪式。影片记录了他们一年四季的生活情况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以及婚丧仪式等。


12
大瑶山瑶族

1963年拍摄,1964年完成。35毫黑白胶片,12本;录像带110分种,VHS和BETACAM-SP。
顾问:莫矜、金宝生、吴德忠;编剧: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导演:吴纯一;导演助理:杨绍云;摄影:袁尧柱、杨海庚;解说:梁良、徐斌。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摄制,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中共大瑶山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协助拍摄。
大瑶山座落在广西中部的连绵群山之中,片中记录了大瑶山瑶族的生产经营、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家庭生活等情况。由于语言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当地瑶族有着不同的名称。盘瑶、山子瑶经常易地耕作,迁居频繁,因此统称他们为"过山瑶";茶山瑶、坳瑶、花兰瑶男女都留长发所以统称他们"长毛瑶"。"过山瑶"主要以垦种山地为生;"长毛瑶"则从事水田生产。大瑶山有一种立在村子旁边的特殊石牌,石牌上刻有类似乡村公约的条文,让大家遵守。他们崇拜多神,其中大多数是汉、壮族中有真实姓名的人神,只有少数是本民族的神。男子十五或十六岁时要举行成年礼,之后才能结婚并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青年们的恋爱是自由的,婚后还有一种男女双方可以另找一个情人的习俗。片中还展现了他们的文化艺术。


13
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1964年拍摄,1965年完成。35毫米黑白胶片,5本。录像带49分30秒,VHS和BETACAM-SP。
顾问:秋浦;编剧:刘忠波;导演、摄影:杨俊雄;现场指导:尤志贤;解说:王连元。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摄制,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拍,中共黑龙江省抚远县委协助拍摄。
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省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这里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和茂密的森林。本片记录了赫哲族的渔猎生产、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等情况。赫哲人全年的生产活动大部分时间是捕鱼。他们熟知各种鱼类的习性和捕鱼经验,可以根据水纹的波动准确判断出鱼的种类、大小和游动方向。渔场是公有的,如两个渔队碰在一起,一般都是互相谦让、照顾。为了捕鱼顺利他们也有许多禁忌,还要向河神、水神和龙王烧香叩头祈求保佑丰收。春汛和秋汛是一年中的捕鱼旺季,冬季在冰上凿冰洞捕鱼,只有夏季的两个月停止捕鱼,修补渔船网具。狩猎一般在冬季进行,三五个人一同出猎,寻觅追踪野兽时猎犬总是跑在最前面。赫哲人信奉萨满教,实行族外婚,有着独特的婚丧习俗。


14
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

1966年拍摄1976年完成。35毫米黑白胶片3本,录像带26分44秒,VHS和BETACAM-SP。
顾问:秋浦;编剧:詹承绪、杨光海;导演:杨光海;摄影:袁尧柱;解说:周庆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摄制,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拍,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协助拍摄。
古木参天、花繁树茂的云南丽江,以它那美丽的自然风光滋润了纳西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纳西族的建筑具有独特风格,饰有清秀浮雕图案的民居,流金涂彩、层层迭迭、富丽堂皇的宫殿,铜瓦飞檐的寺庙。和这些建筑交相辉映的是各种浮雕、木雕、泥塑以及技艺精湛的明代壁画。用一千多年前纳西人创造的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共约五百余卷,是纳西族的珍贵文化遗产。纳西族著名的铜器美观耐用,多作为装饰品的银器和妇女善长的挑花刺秀精美别致。纳西歌舞、古乐有显著的民族特点。


15
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

1965年拍摄,1978年完成。35毫米,黑白胶片,6本,录像带54分钟,VHS和BETACAM-SP。
顾问:秋浦;编剧:詹承绪、杨光海;导演:杨光海;摄影:袁尧柱、杨光海。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摄制,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承拍。
云南省永宁是个高原盆地,海拔2600多米,在盆地的边缘散布着一些纳西族的村落。他们实行的"阿注"婚,是纳西族母系家庭的传统婚姻形式。"阿注"就是朋友的意思。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双方各自在母亲家中生产和生活,建立朋友式的婚姻关系,所生子、女,属于女方,血统以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这里的青壮年妇女,晚上在自己的卧室里接待男阿注住宿,青壮年男子在自己家中没有专有的卧室。他们的家庭中没有祖父和父亲,男子的身份是舅舅。影片还介绍了女孩和男孩的成人礼,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以及他们的家庭生活等。 


10
登 人

1976年拍摄,1977年完成。35毫米,彩色胶片,6本。录像带53分钟,VHS和BETACAM-SP。
顾问:阿拉;编剧:谭克让、王晓义、吴从众、王昭武、张江华;导演、摄影:鲁明;解说:李连生。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委托摄制,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版片厂承拍,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人民政府协助拍摄。
中国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是一个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山川壮丽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登人还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些氏族残余。他们居住分散,几户或十几户人家在一起,住在深山老林之中。还没有出现地域性的首领。家庭中男子长辈安排劳动和生活。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不施肥不灌溉。他们禁止同姓通婚。实行买卖婚姻,用牛买妻子。富户家女子的身价是十几头牛。牛不用于生产而是充当一般等价物或在宗教仪式、请客时宰杀食用。人们生病要请巫师送鬼。靠刻木结绳记事。后来,他们全部搬下山来,迁进了新的村庄。 


17
苗族的工艺美术

1980年摄制。35毫米,彩色胶片,3本。录像带26分钟,VHS和BETACAM-SP。
编导:杨光海;摄影:李继彭;解说:苏光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中共贵州台江县委员会、凯里县民族贸易公司、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群众艺术馆协助拍摄。
本片展现了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的挑花、剌绣、织花、腊染、银饰等手工艺品的瑰丽多彩。他们的传统银饰花纹雕凿极其精致,有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多种多样。他们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的历史。片中如实记录下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


18
施洞苗族的龙船节

1980年摄制。35毫米,彩色胶片,3本。录像带26 分36秒,VHS和BETACAM-SP。
编导:杨光海;摄影:李继彭;解说:王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中共贵州省台江县、凯里县委员会协助拍摄。
贵州省台江县施洞地区的苗族有着过龙船节的风俗。龙船节在每年的五月举行,主要活动是龙舟赛,比赛中一条条龙船破浪前进,争先抢宝,两岸的人群欢声雷动。节日里还有跑马、斗牛、踩鼓以及一些祭祀活动。龙船节来自于一个感人的故事。本片还采录了舟溪一带芦笙节的盛况。


19
畲族文化艺术节

1990年拍摄,1992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39分15秒,VHS和BETACAM-SP。
编导:杨光海;摄像:孙延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1990年11月福建省宁德市举行了福建省闽东畲族文化艺术节。这是一次畲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大聚会。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畲族的22个文艺代表队表演了手铃舞、龙头舞、婚礼舞和具有畲族特色的舞蹈。畲族歌手们竞相对歌。 节日中还举办闽东畲族民俗文物展览、畲族文化学术讨论会等有意义的文化交流活动。


20
畲族妇女的头饰、服饰

1990年拍摄,1992年制作完成。VO摄像机拍摄,片长23分53秒,VHS和BETACAM-SP
编导:杨光海;摄像:孙延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摄制。
福建省福鼎、霞浦、寿宁、罗源、连江等县市和浙江省宁县畲族妇女各具民族传统特色的头饰、服饰十分精美。别具风格的凤冠和凤凰装是畲族妇女头饰服饰的代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网站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邓启耀:“漫谈民俗摄影”(访谈精要)
下一条: ·[邓启耀]老百姓的图像史记
   相关链接
·“绽放”永恒的诗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朱靖江]扎根人类学田野 深耕学术土壤·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
·[萧尧 陆惊呐]记录与诗意:试论影视人类学与诗学双重视域下的《路边野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8年人才引进招聘公告
·《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7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民俗学、民间文学方向)
·[朱靖江]田野影像笔记——影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之道·朝戈金研究员招收201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
·背影:走向勒斯卡姆的另一个季节·刘湘晨纪录片展播:鹰与人共生的传奇——纪录片《驯鹰人》
·刘湘晨:用镜头呈现新疆文化多元色·【讲座】刘湘晨:影视人类学的前沿呈现(11月18日周二下午14:00)
·刘湘晨:囿于“风情化”的新疆传达,是不够的·风景这边独好——记著名纪录片导演刘湘晨
·我们站在文艺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通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十届年会会议流程(2013年3月9日周六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中国民俗学》(第一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推出首批成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