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王丕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代码及编制规则
  作者:王丕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16 | 点击数:79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的基础性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要建立在深入调查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普查工作能否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直接关系到保护工作的成败。通过普查摸清家底,形成准确翔实的调查材料(保护调查表、音像、图表等),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和数据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这不仅需要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需要科学的工作原则和方法。为此,国家文化部为统一和规范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对普查对象进行规范化记录与收集,并使普查中所获资料(文字、图片、音像等)和实物得到标准化和序列化的登记、存档、保管,对普查对作出了合理的分类,并赋予分类代码。
 
一、原则与方法
      在国家统计及标准化管理研究机构、文化部相关部门以一及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参考了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一些国家标准的分类代码编制原则,借鉴了人口、经济、文物等全国性普查的经验和国家社会科学、中国图书分类等有关分类原则,比照国际上通行的编码方法,在充分考虑到计算机检索和数字化管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编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码采用了层次分类法和数字编码形式。
 
二、分类代码结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分为两层,其中第一层按学科领域分成16个一级类,第二层是在一级类以下细分的二级类:每个一级类以下的二级类中都设有一个“其他”类作为收容类。分类代码结构采用三位数字代码,其中前两位表示一级类,第三位用作二级类的细分,第三位为数字字符9时,表示收容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表
 
 
(一)
 
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
066
民族语言
01
傀儡戏曲剧种
067
(二)
 
其他
069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02
(七)
 
神话
021
曲艺
07
传说
022
说书
071
故事
023
唱曲
072
歌谣
024
谐谑
073
史诗
025
其他
079
长诗
026
成年礼
125
谚语
027
婚礼
126
谜语
028
(八)
 
其他
029
民间杂技
08
(三)
 
杂技
081
民间美术
03
魔术
082
绘画
031
马戏
083
雕塑
032
乔妆戏
084
工艺
033
滑稽
085
建筑
034
其他
089
其他
039
(九)
 
(四)
 
民间手工技艺
09
民间音乐
04
工具和机械制作
091
民歌
041
农畜产品加工
092
器乐
042
烧造
093
舞蹈音乐
043
织染缝纫
094
戏曲音乐
044
金属工艺
095
曲艺音乐
045
编织扎制
096
其他
049
髹漆
097
(五)民间舞蹈
05
造纸、印刷和装帧
098
生活习俗舞蹈
051
其他
099
岁时节令习俗舞蹈
052
(十)
 
人生礼仪舞蹈
053
生产商贸习俗
10
宗教信仰舞蹈
054
农业
101
生产习俗舞蹈
055
林业
102
其他
059
渔业
103
(六)
 
狩猎
104
戏曲
06
饲养和牧畜业
105
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
061
商贸
106
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
062
副业
107
曲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
063
其他
109
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
064
(十一)
 
民间小戏剧种
065
消费习俗
11
服饰
111
庙会
144
饮食
112
巫术与禁忌
145
居住
113
其他
149
交通
114
(十五)
 
其他
119
民间知识
15
(十二)
 
医药卫生
151
人生礼俗
12
物候天象
152
妊娠
121
灾害
153
分娩
122
数理知识
154
诞生、命名
123
测量
155
满月、百日、周岁
124
纪事
156
寿诞礼
127
营造
157
葬礼
128
其他
159
其他
129
(十六)
 
(十三)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16
岁时节令
13
室内游戏
161
汉族节日
131
庭院游戏
162
少数民族节日
132
智能游戏
163
其他
139
助兴游戏
164
(十四)
 
博弈游戏
165
民间信仰
14
赛力竞技
166
原始信仰
141
技巧竞赛
167
俗神信仰
142
杂耍(艺)竞技
168
祖先信仰
143
其他
169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代码的编制规则
(一)编制原则
      为了普查、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对象进行唯一性标识,因而必须按照同意的标识码编制规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每一个普查对象赋予独一无二的标识码。
参照国际上的惯例,结合我国实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具体对象进行编码标识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采用全数字标识代码,以保证代码的唯一性、统计性和易于操作性;码位固定为14位,便于信息的汇总、处理与交换;赋码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身作标识,而不对其载体形式或属性作标识;尽可能让代码具有科学性、简洁性和稳定性,以使其既易于识别辨认,又便于维护管理,还能够为将来可能增加的编码对象留有余地。
(二)编码结构
      按照上述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码的编码结构为;本体代码+校验码。本体代码和校验码依次连接,不留空格,其中,本体代码由13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工分三段:
      第一段为国家行政区划代码,引用国家标准GB/T2260,以6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从地域范围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象加以限定;
      第二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代码,进一步限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象的类别范围,以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分类代码表”中给出的分类代码;
      第三段表示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类别相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象的登记流水号,固定为4位数,按顺序从0001开始编码。
      校验码为1位阿拉伯数字。根据国家GB/T7710-1999的有关规定产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在登记汇总和搜索查询时,会面临两次录入的情况,为检验本体代码的正确性,避免出错,故特设立校验码。其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按照由右至左的顺序,确定代码中包括校验码在内的各位代码的代码位置序号(校验码的代码位置序号为1,其他由右至左依次为23……14);
      第二步:从代码位置序号为2的位置开始,求所有偶数位代码的和;
      第三步:将第二步的和乘以3;
      第四步:从代码位置序号为3的位置开始,求除了代码位置序号为1的其他所有奇数位代码的和;
      第五步:将第三步与第四步的结果相加;
      第六步:如果第五步所得的和的个位数为零,则校验码为0;如果第五步所得的和个位数不为零,则用“10”减去第五步所得的和的个位数,所得的差为校验码。
(三)范例
      普查对象——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品第101号,其本体代码为3707030310101。
      以计算本体代码为3707030310101的校验码为例,下表中给出了该例中的校验码与本体代码、代码位置序号、偶数位和奇数位的关系。
校验码计算示例
 

 
本体代码
校验码
代码位置序号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代码实例
3
7
0
7
0
3
0
3
1
0
1
0
1
X
偶数位
3
 
0
 
0
 
0
 
1
 
1
 
1
 
奇数位
 
7
 
7
 
3
 
3
 
0
 
0
 
 

 
该例中的校验码计算步骤如下:
1、 1+1+1+0+0+0+3=6;
2、 6×3=18;
3、 0+0+3+3+7+7=20;
4、 18+20=38;(若个位数为0,即为校验码,无须下步验算)
5、 10-8=2。
 
      因此,该例中的校验码为2,即表中的X的值为2。
      综上所示,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品第101号的完整代码为:37070303101012。
 
 

  文章来源: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 2006-08-23 15:4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柯杨]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
下一条: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管理及操作规程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