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拜成员之中,如果其中一位去世,那么他的孩子可能会从此续上,或者八个都不在人世了,儿子辈的若感情好,也能把拜把子的关系接下来,但续仁兄弟的现象并非普遍。村民田某在付庄乡(注12)工作的时候,结交了一伙朋友,共18 个人,于是喝酒结拜,相互之间一直处得很好。后来有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乡镇而渐渐断了往来的,于是随着交往的扩大,又有新朋友补进这个小团体。一直到目前为止,这些仁兄弟仍然相互来往,其中有一位去世,他的儿子参加进来,接续了上一辈的友情。田某的这些仁兄弟,不仅给予他经济上的帮助,协助他给儿子找工作,更重要的是给了他“面子”,让他增加了在乡邻心目中的威望。在村子里,田某属于能办事的人,不仅见多识广,而且“面子大,关系多”,这主要归功于他拜了这伙子仁兄弟。
拜把子红白喜事都参加,如果其中一人的儿子结婚,仁叔应该出席,同时他的出席也能够给新郎的父亲以及新郎本人长“面子”,让他们显得“脸上有光”。除了红白喜事,现在送月米也有仁兄弟来的了,说明结拜关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了。这种仪式上的联系的增加,实际上表明人们更需要结拜关系的延续。事实上,仁兄弟之间平日的往来也很多,既有年节的拜访,更有困窘时的经济互助。这些都是和小姊妹团不同的。如若一人的父母去世,其仁兄弟和孝子一样披麻戴孝,这是最能显示孝子平日结交朋友的场合。仁兄弟比朋友所负的义务要多,不但要随礼,也要披麻戴孝、随礼。仁兄弟随礼,对于孝子举办丧礼来说,在经济上是一个很大的支持。村里一个段姓的老人去世,他的独生子的仁兄弟据说对他办丧事支持很大,而且他们雇佣了一个女子,扮演老人女儿的角色,哭唱《哭棺记》。这件事一时在村里传为美谈,都说老人虽只有这一个孩子,可是丧事办得风风光光,更多人夸赞的是孝子的朋友多,办事能力强。
仁兄弟关系需要细心呵护,平日要注意多往来。仁兄弟有难要积极相助,否则来往少了,最终导致关系冷淡,虽然不至于中断,但是与人们对仁兄弟的期望值也是越来越远。拜把子关系也有中断的情况,俗称“拔香根”或者“摔香炉子”。拜把子关系最初都是各方面情况平衡的,但是日子在于人过,后来有穷的,或者自己自动不去了,或者其他人嫌弃了,慢慢地就出现了个别人脱离拜把子团体的情况。再有就是感情不和的,也有其中一个做事让大伙看不过的,譬如村里一位刚去世的老人,他的一位仁兄弟,是邻村的,不知怎么当土匪了,大伙对他有看法,虽然没有赶他出去,但是也把他揍了一顿。
仁兄弟之间的情谊也可能会因为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受到影响。例如:一伙仁兄弟,是十一个。他们都是同学,十几岁的时候,大家一块去了,既没喝鸡血,也没磕头,只是排排年龄,知道谁是大哥,谁是小弟,就行了。这一伙拜把子在红山峪村里的有三个,另外两个就是杨传国、宫玉友。杨传国想给自己妻侄女介绍对象,他反复在仁兄弟的儿子中挑选,最后看中了宫玉友的儿子,因为宫玉友家庭条件不错,同时男子本人人品、外貌都属上乘。结果由于女子另有所爱,在结婚当天并未到场。这是根本想不到的事情,当然影响到了杨传国、宫玉友的关系。杨传国是媒人,他从此不好意思见宫玉友了,而宫玉友的儿子为了出气,则找人把杨传国的侄子揍了一顿。村民估计杨传国、宫玉友二人拔香根了。据说后来宫玉友的儿子再度举办婚礼,杨传国只是托人送了喜礼,并没有去喝喜酒,都知道他是没有脸面去见仁兄弟了。
如此看来,小姊妹团和拜把子有一些区别。首先,前者不一定都是通过仪式产生的,也不是一时间建立的,而是围绕一个情感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情境下不断积累的结果,结拜关系更多存在于观念之中;后者是同一时间建立的,有“拜”的仪式,无论仪式简单或者隆重。其次,小姊妹团人选多数还是在本村,既包容又封闭,是以一个女子为主而自然形成的一个感情团体;而拜把子的范围往往超越村落的界限,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即使具有包容性,也是非常有限的,相互之间没有哪一位是中心,很容易由情感团体渐渐演变成利益团体,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对家族的补充和支持作用。再次,小姊妹团因为是单纯的情感团体,不涉及经济利益、面子问题,因此能够很容易地维系下去,意外的断裂机会很少,但是一旦中断就不存在复合的机会,因为结婚改变了女子的居住村落以及她在生活中的角色,很容易导致小姊妹团的自然解体;而拜把子涉及的东西比较复杂,若非细心维护,则很可能发生断裂。最大的区别在于,小姊妹团随着女子结婚而自动解体,拜把子只要细心维护,却能够终生维系,不会因为结婚而中断,甚至死亡也无法阻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习习凉风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