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樱井龙彦]灾害的民俗表象
——从“记忆”到“记录”、再到“表现”*
  作者:[日]樱井龙彦   译者:虞萍 赵彦民 王晓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1 | 点击数:25731
 
六、民俗的记忆与“故事”(story)
 
在信息社会的展过程中,民俗的记忆将会何去何从?随着数码技飞速进化,“记忆”的保存和积累越来变得越容易了。可是,具有真正意记忆并非取决于量的多少。记忆的数码化,对记忆是否使得非常重要的出现了变化呢
本来,民俗的记忆是由个体持有的经历通过记忆而形成的集合体。话说,民俗记忆是属于在地域中被身体化了的共同体的记忆。因为个人的经历存在着地域的差异性,所以经历本身具有多性。不过数码技形成了超越地域性和身体性的网,使得从远程对记忆的接近和共有变得非常容易。原本持有差异性和多性的记忆,超时间和空间而成为普遍性的东西。
在将人作装置的模拟通信的记忆时间会一起发生变化。它也是造新“故事(story)”的原力。可是被数码化了的记忆,作为含有科学技术处理的装置,可以保持息的内容变质。所以,“故事(story)”也就不会具备质的变化和
大概在今后的数码技社会中必须正视的由“记忆”的标准化以及“故事(story)”的不变性的许多问题。把会产生变化的东西以不的形式进行保存,把要向于消失的物质以不让其消失的方式进行保存,这些本身就是有必要的课题。在某个阶段, 将民俗通过冻结保存方式进行数据存档,就原和再生方面来说,在今后应该会出现各种有效的利用法[32]
可是,民俗的生命,更概括地化的生命,以其问世时的自然体=原姿原貌”最为理想。通过身体和感觉实现传统记忆,和通过术手段实现的数码化记忆相比,它们的本截然不同容也是生命的一个程。可是,数码记忆的价值却在于其不会出现变质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通过对静止画面、画、音以存档方式来单纯地保存民俗的原形这一阶段,而是要把如何有效的利用能够创作出新“故事(story)”的“记忆”作为今后的课题数码记忆优点在于(1)何时何地,都能够有效的利用,(2)可以运用技术手段进行记忆容的蓄、合计,(3)可以维持的保证、并承于未来,(4)具有进行国性的比研究的可能性,我们应该着手开始摸索如何有效地灵活应用其有助于理解文化差异等的特点。
上述的(4),是在灾害的民俗学研究中、是至今为止所欠缺的点,这是我在今后想着手研究的课题此、首先收集有关于灾害的传承、并将之数据化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国家已经有了明确动向。《读卖闻》(2003年8月13日),道了如下的令人非常感趣的
从2004年度开始、总务省消防厅收集、调查有关于大地震和水灾,喷火等历史上的灾害的传说和体验之谈,并且为了能够传达给后世,积极推进“灾害传承信息数据库构筑事业”。这个事业以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对各都道府县和市镇村,图书馆的调查,在收集文献和图画,记录胶卷等的同时,对本地的老年人和民俗学者实施采访调查。收集内容相当广泛,囊括了从降大雨时的大蛇传说、与洪水相关的地名等内容,到于实际灾害中的亲身体验之谈等等。事业方针是:把数据按照地域类别,灾害类别进行整理、做成数据库,并公开主页。消防厅防灾课表示,“只有明白易懂地向外传达地域居民实际体验过的灾害的悲惨性,才能提高防灾意识。我们将与文部科学省一起商讨如何在学校教育现场予以有效利用”。这个数据库于2007年4月完成,并且已经对外公开(http://www.saigaidensho.soumu.go.jp/ 2008年6月15日阅览)。
在学校教育现场予以有效利用,用于提高防灾意识的这种构思,我认为极为妥当。通过这样的工作,灾害文化的研究必然会和安全文化的研究构筑成合作关系。并且在世界各地收集有关于灾害的传承数据,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比较的作法,能够推动灾害和安全的比较文化研究。
今天,救援活动已经发展成全球规模。自发参加NGO,做义工的人也日益增多。但是就象不理解文化差异就无法进行真正的国际交流一样,灾害后的恢复工作也需要对地域的传统和文化的特性,以及对方国家的灾害意识,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考量。特别是死生观念、救助观念等,和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密接相关,必须要在充分理解生活价值观的差异之后进行救援活动。因此灾害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提及国际救援活动,一般来说被看作为仅局限于一部分人,而不太能切身感到跟自己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可是日本社会与当今社会、世界的全球化现象绝对不是无缘的,外国人雇用的增多等,都使得社会的存在形态连续不断地变化着。因此灾害观的比较研究,对于解决存在于国内的国际文化差异问题来说非常必要。除了通过多种言语正确传达灾害信息的切实问题以外,还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外国人的灾害观,迅速、有效地采取救助策略。通过灾害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多文化共生社会的灾害对策将会迈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第一步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8 09: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
下一条: ·[柯杨] 研究宜求新 开发应求变
   相关链接
·[陶子煜]当局者观·[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李维康]防灾心理与社会性抚育的仪式表达·[王晓葵]灾害应对与强韧性社会构建的民俗学视角
·[刘佩川]灾害叙事视角下的祈雨习俗研究·[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遗保护和利用
·[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灾害文化与生死观”学术工作坊在沪成功举办·[山田仁史]蟹与蛇——日本、东南亚和东亚之洪水和地震的神话与传说
·[张多]灾害的神话表征 ·[沈燕 王晓葵]灾害记忆何以传承
·[杨利慧]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杨利慧]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
·[吴裕成]津沽防火灾传统习俗中五行观念的影响·[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
·[王晓葵 雷天来]“祭祀”与“纪念”之间·[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