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樱井龙彦]灾害的民俗表象
——从“记忆”到“记录”、再到“表现”*
  作者:[日]樱井龙彦   译者:虞萍 赵彦民 王晓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1 | 点击数:25729
 
四、救助论(救灾论)
 
从自然科学的视点来看,应该怎样管理实施紧急救援的组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一点和人文社会学是共通的。另外,民俗学的救灾论多决定于宗教的信仰(守护神、日常生活中对守护佛的虔诚态度)和各种手段(咒物、都市计画设计、纪念碑、慰灵碑等记忆的保存物)。
以下将按灾害类别以地震、洪水、落雷、火灾、疫病的顺序进行考察。
 
㈠ 地震
这里讨论鲶画两个大的主题、一个是治世论。另一个是对灵验的神产生宗教信仰从而获得心理救助。
1. 治世论
有关地震,关西地区唱诵“治世治世”,关东地区则唱诵“万岁乐万岁乐”等咒文。无论哪种都是以地震为契机试图改变这个世界的潜在意识的表现。期待改变可以说是受害者的心理救助。鲶画上画的地震鲶无疑是这个世界上的破坏者,但同时它也被描绘成创造新世界的救助者。鲶画的主题是地震发生后,与时共进地发生了以下的变迁:发怒而惩罚鲶→鲶后悔、忏悔→悼念众多死者→促进复兴经济→反映“幸免于难的人身上附有神马之毛”的传说。震灾后复兴经济的画中,一部分是争取复兴的人们被作为七福神放在鲶之宝船上的以“繁星宝船”为题的鲶画。“地震”便成了“地新”,即和“民众憧憬新世界的到来”有关。地震后唱诵治世促使人们的内心发出“因祸得福”的转换式想法。它显现了在心理和精神上再生的希望,使人们得到了救助。所以,鲶画成了防止地震的护身符。例如有名为“地震之守护”的鲶画。被带到鹿岛大明神的鲶在天照大神前拿着用梵字书写的的谢罪证文,上面还印有鲶的掌印。文中写道,只要将这一梵字贴在家屋的四个角和天花板上,即使地震来临,这家人家也会安然无恙。由此可知鲶画是防震的护符。
地震带来幸福,这种想法在今天的传承中也有显现。静冈县富士川町的现今的国道1号线附近流淌的富士川在安政大地震隆起造成富士川主流向东移动,由此开发了新田。农民都非常高兴,兴奋地说:“地震先生,地震先生,在我们这一代再发生一次,在我们孙子一代再多发生几次吧!”[21]
在灾害的历史研究上很著名的北原丝子女士看了江户时代无数幅鲶画。她被这些完全不使人预想地震灾害惨状的画而惊呆。相反,这些画中描绘的是以地震为契机而生机勃勃的老百姓。这使北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22]地震虽然给世间带来祸害,但是因为震动,世界得到调整“治世”的救助思想也富含其中。正象北原女士指出的那样,搞清显示承受灾害的向上反应社会是有关灾害社会史的一个研究课题。
在阪神大震灾中,人们用“加油!神户”这一口号激励百姓再生复旧活动。也许这种向上精神在鲶画的民俗世界中早已存在。
2. 伊势信仰
鲶画的图案中,显现了救人之命的人有神马之毛的传说。在地震中丧生的人和活下来的人产生区别。活下来的人当然会有为什么自己活了下来的疑问。作为回答,便有了在逃脱危难的人的衣服上粘有伊势神宫的天照大神骑的神马之毛的传说。于是,鲶画中便有了上天的神马散发它的毛的内容。这说明在伊势信仰中虔诚的心诚者可以得救。也就是说,人们认识到,救助是由宗教信仰得以保障的。以下所说的信仰也一样。
3. 鹿岛信仰
由于人们认为在地里栖息的鲶一动就会发生地震,所以鹿岛大明神用镇石压住鲶的头。从这一说法来看,人们相信只要相信鹿岛先生,就可以从地震中得救。
4. 善光寺信仰
弘化4年(1847)在善光寺发生了地震。这场大地震涉及从信浓到越后的范围,震级估计达到了7.4级。不但许多房屋倒塌,还发生了火灾、山崩、洪水等大规模二次灾害,8000多人死亡。善光寺至今仍有“地震墓”,埋葬着地震中死亡的2500名遇难者的骨灰。正象旁边耸立的阿弥陀经一字一石供养塔那样,善光寺是阿弥陀(生身如来)信仰。地震等末法思想越是活跃,善光寺信仰便越发高扬。
 
㈡ 洪水
虚空藏菩萨信仰
虚空藏菩萨在密教中是末世救助的一具佛。因此,如前所述,因洪水而受苦的人中有相信虚空藏而不食其化身鳗鱼的习俗。例如,宫城县北上川流域在江户时代乱开发新田,变成洪水多发地带。人们虽然认为洪水的原因是水神鳗鱼,但是他们将作为恶神的鳗鱼作为虚空藏菩萨的化身而崇拜。他们不食鳗鱼以祈愿避免发生洪水灾害。这是使一种祭祀恶神转换成善良的守护神的想法。
㈢ 落雷
1. 雷神信仰
雷被认为是“神的共鸣”,神愤怒的表现。各地都有雷石,它们是神为压住雷神而用的大石头。从前,落雷怒暴,祭神就以石棒挟压。这一说法源于:雷发誓到这块大石头腐烂为止,不在此落雷而获得了解放。[23]这也是让一种祭祀恶神转换成福神的方法。
2. 天满天神信仰
和御灵信仰相关,祈求菅原道真的镇放荡魂祭祀和救助。
 
㈣ 火灾
防火信仰有秋叶信仰和爱岩信仰等。爱岩山位于京都的西北,以火神信仰出名,和鞍马山同为天狗信仰基地。治承元年(1177),樋口富小路民家着火,并向西北扩展,包括皇宫的大半个京都都被烧毁。实为一场大火灾。人们将这场京都大火灾称为“太郎烧亡”。据当时盲人阴阳师占卜,这是爱岩山的天狗在作祟。天狗是一种既放火又防火的双义妖怪。[24]
 
㈤ 疫病
对于王系、天神系的神的信仰,以祗圆信仰、北野天满信仰为代表。
如上所述,民俗学的所谓救助是一种宗教性的东西。日常信仰生活的深度是很关键的。传说中的“会说话的鱼”和“蛇离开”故事表明,听神的话,听神的忠告,并且谦虚服从的人就可以免遭灾难。相反,不听警告的人会遭受灾害。这是以信仰为准则,将相信神佛之心的人和不相信的人区别开来,有信心的人就可以获救。在地震时,在天中飞行的神马会落下毛拯救这些信徒,毛会成为护身延长他们的寿命。
有在危难中获救经历的人会尝试说明“为什么众多人都丧生,而自己却能活下来”的这一难以解释的问题。许多经历过战争的人对自己没有牺牲、完好无事地回来这一事实至今还会报有“内疚”和“抱歉”等感情,并且因此而痛苦。[25]
自然灾害中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2004年,伴随着台风21号的豪雨使三重县富川村遭受了严重的土砂灾害。当时有人对许多相识的居民被土砂吞没,而自己所在的区域却免受灾难的这一事实进行了自问:“听说北岸的山寺境内有一棵树龄为300年的大公孙树。我家背面的杂木林中林立着同样树龄的大光叶榉树。这两棵树灵相互呼唤,作为守护神防止了由于降雨而可能造成的山崩。”这个人明知自己的这种解释在现代社会是不科学的,然而他坚信这是树灵的保佑。如果不相信的话,就无法说明这不可解释的事情。现今,早晚对着这2棵巨树祈祷成了他每天的必做之事。[26]
当灾害的体验作为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真实被感知时,就和记忆相联,并会以一个新的指针表现在行为上。上述的人向巨树祈祷的行为就是这一表现。随着在体验中取得的自我的纯化将会产生一种稳定的记忆。当这种记忆的消失受到“内疚”和“抱歉”等感情的阻止时当事人往往通过祈祷这一表现形式来保证记忆的永存。
大规模灾害映照了世界末日。人类的终结通过神佛的保护而得到解救,因此部分人认为对神佛的“祈祷”是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就蕴含了先人的这种“祈祷”。从中解读防灾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8 09: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
下一条: ·[柯杨] 研究宜求新 开发应求变
   相关链接
·[陶子煜]当局者观·[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李维康]防灾心理与社会性抚育的仪式表达·[王晓葵]灾害应对与强韧性社会构建的民俗学视角
·[刘佩川]灾害叙事视角下的祈雨习俗研究·[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遗保护和利用
·[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灾害文化与生死观”学术工作坊在沪成功举办·[山田仁史]蟹与蛇——日本、东南亚和东亚之洪水和地震的神话与传说
·[张多]灾害的神话表征 ·[沈燕 王晓葵]灾害记忆何以传承
·[杨利慧]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杨利慧]世界的毁灭与重生:中国神话中的自然灾害
·[吴裕成]津沽防火灾传统习俗中五行观念的影响·[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
·[王晓葵 雷天来]“祭祀”与“纪念”之间·[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