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袁学俊]牛郎织女与天鹅处女型故事
——兼及中国故事的分类方法
  作者:袁学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0-09 | 点击数:9575
 

 

  河北省首届七夕文化研讨会论文,
  中国文联出版社《七夕文化论文集》,2002年12月第一版

  在民间影响很大的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它在钟敬文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型式》(1929―1931年)中,被列为“牛郎型”①。在德国人艾伯华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被列为“动物与人”的第34“天鹅处女型”②。在印欧故事类型即阿尔奈—汤普森的AT分类体系中,有可以与之对应的AT313A“女孩帮助英雄脱险”和AT400“寻找失踪妻子的男人”及母题分类D361·1③。
 
  在本人2001年完成的14万字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提纲》中,把它暂列为婚爱大类的102B牛郎织女型④。

  一、从星名到七夕鹊桥相会

  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很早。它源于夏朝时的织女星的名称。在《大戴礼》的《夏小正》中有:“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这是记载了织女星出现的时间是傍晚,方位是正东。

  再后,是春秋末期成书的《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此诗距今已有2500年以上。可见那时牵牛织女双星都已在人们的传讲之中。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村真次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判断说:天鹅处女故事在新石器时代终了之前就已开始传播。钟敬文、周作人也认为它“非必甚近是肯定的”⑤。

  故事完善起来的文字证据,是西汉刘安《淮南子》中,有了“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则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皆髨,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则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南朝梁殷芸《小说》和任昉《述异记》都做了完整的故事记载。今引《述异记》中:

  大河之东,有美丽女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絍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逸文)

  而在《荆楚岁时记》引录纬书中则说:“牵牛娶织女,取天帝两万备礼,久而不还,被驱在营室是也。”这是因借钱结婚,无力偿还而被天帝又强行分开的。它与汉朝以降娶亲下聘礼的习俗相符,所以才有了当时这种讲法。

  以上这些记载是大约1500年前的故事形态,它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逐渐形成。但是牛女二人在天上,是神与神的离合;织女未下凡洗澡,尚无变为白天鹅、脱衣为女人的情节,大多还无七夕之说。那么,牛女故事为何与七夕牵扯到一起?吉林东北师大汪玢玲教授的考察很有道理。她认为此故事轮廓形成于汉初,七夕之风也起于汉初武帝之时。因为武帝出生于七月七日,天下视为吉日。武帝好神仙,《汉武内传》中有:“西王母七夕降武帝阙庭。东方朔于朱雀窗中窥之,时王母以桃七枚献帝,帝欲留核种之……”这也是人神之恋。又有《魏书》中记载魏太祖诞生于“建兴三十四年七月七日……其夜复有光明”。以及吴均《续齐谐记》中关于成武丁回答弟问,告之“七月七日,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织女暂诣牵牛……”等,表明古人认为七夕是神仙聚会之期。天下百姓效仿皇帝和天上神仙,自然就把七月七日作为爱情婚姻和求子的吉期了。

  二、神神结合、人鸟结合和仙凡成婚

  故事与七夕的嫁接,使一年一度的七夕节越过越大,后来又渐渐与白天鹅故事连在一起。查晋人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有《毛衣女》,是中国天鹅故事最早的记载。早在周穆王⑥西巡会王母的记载中,就有关于鸟毛甚多、动用车辆拉回的记述。说明天鹅很早就是人类喜爱的飞鸟,所以产生有关故事是正常的。原始的图腾崇拜也早就有鸟的崇拜。干宝《毛衣女》这样写道: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截苦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另有唐时句道兴《搜神记》(敦煌本)中,白天鹅更是天上仙女的化身了,但也是人鸟的结合,不久即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搜集到的牛女故事,加重了织女自愿下嫁凡间穷汉的描述,增强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精神和自我意识。钟敬文先生1932年写于杭州的《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一文,是中国民间故事分类学上的重要著述。他根据干宝、句道兴本和当时有关故事的搜集成果,对中国白天鹅故事进行了分组归纳。牛郎织女故事是其中得到长足发展的一个支脉。其它几个支脉是,(一)董永与七仙女分手后,生儿于天宫,第二年“槐荫树下送子来”,结局是永不相见,永久的怀念。(二)或发展到儿子寻母认母(如钟氏上文中第55页引《七月七日的一件事》和1987年耿村内部一集的《董仲寻母》等);(三)术士泄露天机而受到惩罚;(四)夫妻二人被迫(或为王母庆寿)回到天宫,牛郎受到歧视和生死考验,但在织女姐妹帮助下顺利过关。(五)仍如句记本中的田章,因为读过天书,能够回答朝廷官员的一切问题(奇物奇事),证明他是天仙之子等等。

  从幻想女鸟“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见述异记〉,到天鹅女成为天帝之子(之孙)或玉皇、王母的女儿、外甥女,使本来天然的精灵式的白天鹅被人们染上了一种宗教色彩,有了一种道教气息。故事发展演变的方向是继续“走向”世俗化,与两弟兄型结合,有了分家情节。牛郎从古时神性的牵牛星宿变化为凡间单身汉牛郎,到有了兄嫂,则更为符合古代农民的心理,更有民间下层社会意义和大众性审美意义。那头老黄牛,被民间口碑合理地有机地利用起来,是讲述人想象“超自然”力量的结果,使故事与神仙助人型相结合。有的讲了牛女二人有“三年缘份”,这无疑是宿命论的,更是与欧洲故事的重要不同。钟老认为汉魏之前的故事没有“缘份”之说,“它大约是跟佛教一道传入中国的”⑦。缘份之说,也是命中注定论。故事中燕子或鹌鹑传错圣旨,增加了喜剧色彩,让听众更多了一些遗憾,其审美效果更好。

  河北鹿泉市抱犊寨一带的牛女传说有两个特点:一说谷二小是放牛郎,把小牛抱上高山养大以耕种田地,于是该山称为抱犊寨。二是织女与王母斗争胜利,二人在山上永相厮守,不是一年一会。还有一则说牛郎织女二人以死相抗,一位大仙路过救之。由此可见,故事在地方化的过程中向反礼教反封建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织女的形象更为高大,也更符合当代人的文化心理。

  湖北刘守华先生所著《中国民间故事史》是中国民研界的重大成果。在书中,他认为天鹅处女型故事是人鸟结合的古老母题,不断由简趋繁地进行演变⑧。并根据吉林汪玢玲的文章,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始祖母型式,如满族的《佛古伦》,蒙古族的《天女之惠》,哈萨克族的《牧羊人和天鹅女》等;同时与民族战争、宗教冲突相结合,形成傣族长诗《召树屯》、蒙古族的《格拉斯青》、藏戏《诺桑王子》等“王子与孔雀”的结构形式。再就是像牛郎一样追寻妻子,如苗族的《天鹅姑娘》、瑶族的《五彩带》等,是“丈夫寻妻型”。但根据我掌握的资料,丈夫寻找妻子的故事很多,寻仙妻只是其一,人间凡男寻找凡妻者也不少。

  三、天鹅故事的结构分类和主题分类

  艾伯哈特(艾伯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德国到中国避难,后来写出了以南方各省资料为主要依据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共列出故事类型246个,其中第34个是天鹅处女型。他依据《搜神记》(敦煌本),而不曾例举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这是他资料不足的表现,也是他在方法论上打破了西方AT 法的地理―历史方法的追踪考察,少了一些考察不清的人为臆断。当然,他能考察到的也决不放过。在此型的“历史渊源”部分中,他说:“此类型流传在五世纪以后的时代,然而这个故事要比神仙故事出现得更早些。公元前二世纪在《淮南子》里已有记载……很早就有天鹅处女的母题,羽裳少女的母题最早就是从天鹅处女的母题中派生出来的。今天这个母题几乎已不存在了。可能是受到道教影响的结果。”对此我是大致赞同的。但艾氏所分的天鹅处女型不同于AT分类中的白天鹅故事,而是地地道道的牛女故事结构,等于钟氏的牛郎型。还有两点不同的看法:一是说此型故事流传于公元五世纪以后,又说比神仙故事早些,便有些不符合事实。公元前二世纪的《淮南子》和汉武帝时代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中神仙故事太多了。如果艾氏考据到了《诗经》,或许又会有新的认识吧。二是说“这个母题不存在了”,也与近二十年来全国各地大量搜集到了牛女故事的事实不符。

  牛郎织女故事还活着,天鹅处女型故事还在民间!只要天上的牛郎织女双星不灭,这个美丽的传说就不会被国人忘掉!

  另一个研究中国故事的美籍华人是丁乃通先生。他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各国的大小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用十几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1978年发表在芬兰,1986年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这是用AT分类方法研究中国口头文学的重要成果。书中列出843个类型 和次类型。其中,有575个是国际性的类型,268个是中国特有的类型。丁氏把天鹅处女型分别列入313A“女孩帮助英雄脱险”和400A“仙侣失踪”两类之中,看后总有些削足适履的感觉。牛女故事是其中的一式。313A 的开头不好,是“男孩要跟妖魔的女儿结婚”,或已结婚,父亲反对,于是进行害婿性考验。这便是我的提纲中的111C施法害婿型。丁氏的400和400A型都说及了白天鹅故事,但缺少白天鹅故事特点。AT400所点明的故事要素是“男主角答应娶一个神女(通常是开玩笑)”。这不像白天鹅故事的开头,起码这是极个别的。AT400A的要素是“男人命定和一位仙女或小妖精结婚……有时在313A之前”。它突出了结构问题的复杂,而消解了东方神话性质的美学风貌,把庄重的题旨淡化了,或说AT法本身的“结构主义”对故事主题是有害的。钟老生前就对笔者说过,AT法不适合于中国,不适合于东方文化圈。他认为艾氏的分法好于丁氏的分法。但艾氏资料不全。艾氏生前批评了汤普森,却又在中国故事分类实践中,首先从大类上仿照了AT法,第一类是动物;第二类是动物与人,第三类是动物或精灵帮助好人,惩罚坏人,第四类是“动物或精灵跟男人或女人结婚”,第五类才是“创世、混沌初开、最初的人”……第34型天鹅处女型被划入第四类,也把神话的风采和反封建的人文精神消蚀掉了。他把“牛郎织女”称为天鹅处女型,也未能突出牛女故事作为一种型式的特征,犯了简单化的毛病。而我是直接把型名定为牛郎织女型,感到比艾氏的、丁氏的更好一些,中国特色浓了一些。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他们这些分法对中国故事是有伤害作用的。

  本人搞的是主题分类法,按主题(题材)把中国故事分为十二大类。首先是神话为主的创生类,二是争战兵谋类,三是婚爱类。其中第二个主型是102异类婚姻型。102A是七仙女型(又名仙女思凡型),肯定了女主角的主动性,主题的积极性质突出了。102B便是牛郎织女型(艾氏天鹅处女型,钟氏牛郎型),因为织女在完善的故事中是比较被动的。这样,主型与亚型的关系上就很有题旨上的层次感了。AT法循于历史的地理的查找,重视结构,有其科学的一面。而在中国人、东方人的文化视角里,它便有不少缺点或缺陷。与牛郎织女型并列的亚型还有102C狐怪迷人型、102D画中人型。再细分下去,102B下面可有几式。另一个主型 是103人异恩婚型,突出神异们恩报人类的主题,下有亚型103A白蛇传型、103B龙女型、103C狐女报恩型。这样比较而列之,就可以看清牛女故事在中国婚爱故事体系中的方位了。但是,我也同样有资料不足和分析归纳不周延的问题。我立志要回击西方一些生搬硬套者对东方文化的歧视,且要克服东方人的自卑,决心用很大的精力搞出属于东方的、中国式的故事类型体系来。口头文学是文化,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点,不能像机器一样一个型号一个面孔。经济要全球化,文化要多样化,这是我从事故事分类研究和写这篇小文的内心底气。顺便说及的是,本人的提纲小样于2001年夏天出来之后,辽宁大学乌丙安老师在序言中称之为“袁氏版本”。刘魁立、段宝林、刘守华等都及时的给予了鼓励。还有钟老、张紫晨先生生前的支持,日本广岛大学加藤千代教授的支持。这里,我向他们深深地道一声谢!


  注 释:
  ①《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348页。
  ②艾伯华著《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9、63页。
  ③[美]斯蒂·汤姆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2月版108、112页。同时见[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74页,101、103页。
  ④ 袁学骏《民间文艺论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57页。
  ⑤《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第38页,注释中。
  ⑥《穆天子传》,郭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0-11页。
  ⑦《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第70页。
   ⑧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72、287页。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叶舒宪]文化的异与同
下一条: ·[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初笑宇]互联网语境下牛郎织女的异文及流变
·[曹耀]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媒人形象分析·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召开·[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刘水]国家级非遗项目“牛郎织女传说”保护开发情况调研报告·[漆凌云]汉文化圈视域下的中琉天鹅处女型故事比较研究
·[汪保忠]河南伏牛山牛郎织女传说圈研究·[叶涛]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
·[柳倩月]《纬书集成》中所见牵牛、织女星的神话要素分析·[储冬爱]乞巧节的符号学阐释与文化创意
·[郭俊红]地方文化视域中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述评·[徐春伟]明明是织女被迫嫁牛郎,怎么成了追求自由爱情故事?
·[刘宗迪]遥看牵牛织女星·[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党玉占 周洪林]七夕佳节 情满方寸·[高有鹏]从大地到天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主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