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格雷戈里·纳吉]荷马与口头诗歌诸问题
  作者:[匈] 格雷戈里·纳吉 (Gregory Nagy)   译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7 | 点击数:7895
 

荷马与口头诗歌诸问题

Homer and Questions of Oral Poetry
 
 
【说明】本文译自格雷戈里·纳吉 (Gregory Nagy)《荷马诸问题》第一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月版。
 
帕里和洛德过去研究过口头诗歌,而他们的工作为解答演述performance)这一首要的荷马问题提供了关键之道,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甚至可以说,他们所从事的口头诗歌研究,永远地改变了任何一个荷马问题的基本性质。
由于按口头的诗歌这两个单个的词项去作推想会带来语义上的若干疑难,因而口头诗歌oral poetry)这一术语可能还没有完全捕捉到字面背后的概念。尽管如此,口头诗歌作为一个合成的术语仍有其历史的有效性,因此帕里和洛德也将之用于指代他们当时正在引申的这一总称性概念。我建议继续使用这一术语,就理解而言,口头的oral)并非只是简单地对立于书写的written),而口头诗歌中的诗歌,在这里也被赋予了最为宽泛的语词含义;在这一表达式的上下文中,诗歌不必按singing)或song)来加以区别。[1]如果口头确实未被简单地理解为书写的对立物,那么也可以表述为口头文学oral literature),这实际上是艾伯特·洛德曾经使用并捍卫过的一个术语。[2]我要划清界限的地方是将“书写”这一习惯用法而不是“创编”应用到像荷马这样的人物身上。这一用法,稍后还将另有说明。
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一篇文章是鲁思·芬尼根(Ruth Finnegan)的《究竟什么是口头文学?》(“What is oral literature anyway?”)[3]从其标题中我们不难注意到有一种质疑的语气,正如芬尼根框定并展开阐述的那样。这与她可被理解的意向有关:作为一位专门从事非洲传统(African traditions)研究的人类学家,她力图拓宽由帕里和洛德发展起来的口头诗歌或口头“文学”的概念,以便将之运用到帕里和洛德研究的特定案例之外,当然也就是使之超越荷马并超越希腊文明。我们也会注意到,当一些古典学者提出同样的质疑时,帕里和洛德的研究工作便遭遇到了彻头彻尾的敌视;他们寻求的不是更为广泛地运用口头诗歌这一术语,而是断然地阻止将之用于荷马研究中的任何问题,更不用说任何后来的希腊文学。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正是类似以《荷马:超越口头诗歌》(Homer: Beyond Oral Poetry[4]这样来立题的学术著作纷纷面世的一个时代。


[1]  参见N 1990a:17—51。
[2]  参考Lord 1991:2—3,16。关于这个术语的不利之处,参见Martin(1989:4),他也引证了Herzfeld 1985:202的看法:“即使将民间文本作为‘口头文学’来加以认知……也仅仅投射了一种文雅的矛盾:根据‘文学’来定义文本性(textuality),一个纯粹以口语为中心的概念,在‘高雅文化’的支配下被付诸仲裁。”
[3] Finnegan 1976。
[4] Bremer,de Jong,and Kalff 1987。

【下载说明】作者就口头诗学的基本问题专门列出了10个概念清单和10个误导用法的清单。
由于原文带有多种语言字体,阅读全文请下载PDF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文化”概念的破学科效应
下一条: ·[叶舒宪]文明 / 野蛮
   相关链接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朱钧 朱敏]论明代无生老母信仰的概念发生·[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
·[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高荷红] 从概念到文本:《集成》前后的“摩苏昆”
·[石子萱]试析普罗普的“回合”概念·[张举文]从实践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学科概念“文化遗产”的转向
·[韩成艳 高丙中]非遗社区保护的县域实践:关键概念的理论探讨·[刘先福]民俗过程:概念、实践与反思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施爱东]故事概念的转变与中国故事学的建立
·[孙英刚] 跨文化中的迷惘——“民间宗教”概念的是与非·[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李小玲]反本溯源:对中国民间文学概念及理论的反思·[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