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以歌养心的岩洞盲人歌师:萨云姣
  作者:邓敏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10-06 | 点击数:4664
 

    才永的父母都喜欢唱歌,他们入乡随俗,和善待人,很快成为当地著名歌师。才永与其四个妹妹耳闻目染,也都很快成为当地的著名歌手,成为真正的"五朵金花"。
    五姐妹中,才永的记性最好,每首歌,只要听别人唱过两遍,她就可以演唱。有一次,她去六洞(今黎平肇兴和从江贯洞一带)挑石灰,路过三龙寨(黎平县属,也是侗族大歌的主要流行区),被当地"腊汉"(青年小伙子)挽留对歌。这些"腊汉"哪里是才永的对手,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但他们又不甘心,而且全寨人也想继续听才永唱歌,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即让自己的姐妹们女扮男装去和才永对歌。就这样,她们连续唱了七天七夜,才永的歌还是没有唱完。最后,人们不得不以留恋和敬佩的心情欢送才永返回岩洞。才永的歌名也因此四处传扬。

      才永不仅唱歌唱得好,纺纱、织布、绣花、缝衣也样样出众。她14岁开始学做百褶裙,如今不知已经做了几千面,岩洞妇女们穿的裙子,大多出自她的手下。才永做百褶裙从来不讲价钱,随便别人给多少钱,没有钱也可以给粮食、送柴火、蔬菜、木炭或其他农产品,有困难者也可以什么都不给,因此人们对她十分敬佩,都愿意请她帮忙,也愿意向她学歌。
  好人一生平安,但人生也有苦难。当才永四十多岁的时候,眼睛却越来越看不见东西了,以至最后什么也看不见。可是她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依然和同伴们一起唱歌、教歌,一起纺纱、织布、绣花、做百褶裙,直至今日。也许您并不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她全凭自己的感觉和熟练的技能来从事这些技艺很高的劳动,而且比正常人做得还好。这不能不算是人间奇迹!
  2003年11月1日,笔者再次登门拜访这位受人尊敬的盲人歌师。当时她正在蒸煮刚刚缝制好的百褶裙。她的住房十分简陋,也可以说是非常破烂,但她对生活仍充满信心。寨子里的人经常到她家来学歌,她也时常发出爽朗的笑声。她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老伴已经去世多年。如今正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可是,她的小儿子和小儿媳都已经去广东打工多年,只有两个孙女和一个孙子与她做伴。长孙女今年16岁,正上初中三年级,是岩洞中学大歌队的骨干;小孙女今年14岁,正在岩洞民族小学读六年级;小孙子今年8岁,正上小学一年级。这位已经74岁高龄而且双目失明的老人,不仅要自己照顾自己,还要为孙儿女们缝衣、洗衣、做饭、料理家务,还要为村里人做百褶裙。

  我问老人:"您觉得苦吗?"
  老人笑着回答:"苦是苦点,但我不怕。我什么都逞强,无论是唱歌还是劳动,所以天老爷把我的眼睛弄瞎了。人不能什么都比别人强啊!"停了一会,她又补充说:"儿子讲了,他打工回来要盖新房子。我能住上新房那多好啊!"
  我又问:"萨(奶奶),您说您有四个都会唱歌的妹妹,他们都在岩洞吗?他们都还健在吗?"
  老人回答:"他们都在岩洞,都还活着。"
  我非常高兴地对老人说:"那太好了,等你们五姐妹有空的时候,我请你们到侗人文化家园来一起唱歌,一起照相。"
  老人家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邀请。结果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邓敏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蒙古族史诗歌手:坡·冉皮勒
下一条: ·视点:走进天桥民俗会社
   相关链接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杨雨点]文旅融合背景下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刘梦颖]社会流动背景下侗族掌墨师的工匠角色转型·[胡雅丽 杨立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
·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 “稻鱼鸭” 生态系统: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
·李生柱:侗族童谣文化遗产亟需抢救和保护·[周帆 黄守斌]侗戏——柔性的力量
·[杨雨点]试论侗族傩戏“咚咚推”中的“抑巫扬医”现象·[吴照辉]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研究
·[潘永华]非遗语境下的侗歌传承的新模式—侗乡歌会·[郎雅娟]侗族说唱文学的叙事特征
·工匠精神与技艺如何薪火相传·[彭庆军]论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组织的创造性转化
·百年侗戏述说百年故事·广西柳州侗族建筑营造基地揭牌成立
·160年前侗族“款首章”现身贵州黎平·[莫光辉]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
·吴品仙:无偿传歌40载 侗歌声飘海内外·[徐赣丽 郭悦]当代民间文化的遗产化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