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柯杨]简论古代文化遗址的开发及相关问题
——以伏羲女娲文化遗址的开发为例
  作者:柯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7 | 点击数:15009
 
三、古代神话传说是认识上古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一个需要牢固树立的学术观念
在我国历史学界,大多数学者总是把文字记载下来的史料作为检验历史真实性的唯一依据,把文字的产生看成是历史的开端。把文字产生之后的历史称为“有史以来”,似乎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就没有历史,不存在对往事的集体记忆。这种把人类历史等同于文字记载历史的“文字至上主义”观点,源于我国古代的史官制度。因为,文字的使用最初是“巫史”家族的专长,他们世代传承,秘而不宣,显示出对历史叙述权的垄断,在文字普及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普通民众的活动则被剥夺了作为历史加以记载的资格。但在实际上,先民们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就用口头语言讲述、记忆和传播其历史了。他们叙述宇宙万物的来历、民族的起源与迁徙,诸神的奇迹、祖先的业绩、英雄的壮举等等,这既是他们的神话传说,也是他们的历史,而这种口耳相传的历史必然远远早于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字出现后,文字记载与口述历史仍然并行不悖,两者皆受到应有的重视。,《庄子》中出现的比喻性人物“副墨之子”指书写者,而“洛诵之子”则指口述(唱诵)者。《世本·作篇》中提到的“沮诵”,犹如“洛诵”,沮、洛皆地名,“诵”是擅长吟诵、以口传历史为职业的人。在古代还有所谓“瞽史”,即以超常的记忆力来传涌历史的盲人史官,这在《国语》、《左传》、《礼记》、《周礼》和《淮南子》等先秦两汉典籍中多有记载。“瞽史”这个专名在古籍中的反复出现,恰恰表明了古人对口述历史的高度重视。“左史记言,右史记行”正是对口述、笔录同等重视的概括性说明。正如刘宗迪先生所言:“什么是历史?历史的本义不过是众所公认的关于前尘往事的集体记忆,既然齐东野人们虔诚地相信那世代传诵的故事就是他们民族和先人的历史,并按照那里面的教诲、启示和典范理解、参考并造成历史,一个历史学家又有的什么权力否认其成为历史的资格呢?历史学家将先民的或民间的传说摈弃于历史的范畴之外,而把它们视为荒诞无稽的神话或小说,不过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传说仅凭口传,口说无凭,无字为证,没有书面的‘字据’或实物的‘物证’,因此其可靠性或真实性是无法证明的,而无法证明其真实性的叙述,只是神话,不是历史。文献的历史学确立了依据文献史料判断历史叙述真实性的真理观,然后又依据这种真理观否认口传历史和民间历史的真实性,从而否认其作为历史叙事的权利,这是典型的知识霸权。”因此,我认为,在学术界必须扭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轻视、蔑视甚至排斥口传历史的倾向,对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予以高度重视,牢固地树立口传历史与文献记载并重的学术观念。其中,有三点似应特别注意:一是古代文献记载中,有不少也是古代史官、文人采自民间的神话传说,只不过是属于“彼时彼地”传闻的定型化而已。将它们与其它文献中同类性质的记载相互对比、参证,就能发现其共性的本质特证,从而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二是对当今仍然流传于民间的活态神话传说同样应予以高度重视,因为它们是古代神话传说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只要我们认真加以鉴别、解析,剥离其神奇虚幻的外衣,把握其反映历史真实的内核,仍然可以做为有价值的史料来使用。三是为了真正树立对口传历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上古史、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含神话学与传说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总之,只要我们大家对口传历史的重要性具有广泛的共识,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上古人物及其久远的史实,我们的研究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柯杨]剪纸艺术的创新之路
下一条: ·[袁学俊]抢救:树立民间文化的自觉
   相关链接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马小壹]关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僰人悬棺的田野调查报告·[樊存常]伏羲女娲 定情峄山 梁祝读书 峄山结缘 走进峄山 探寻情源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王娜]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潘思薇 王晓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视域下非遗文创开发研究·[樊存常]孔孟故里山东济宁 梁祝文化保护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黄景春]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
·[何帅]网络游戏对神话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张盼盼]以非遗为中心的瓶窑老街景区开发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关旭耀]资本介入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消解与重构
·[杜思慧]江西赣县夏浒古村的保护与旅游现状调查·[刘吉平 宋涛]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陈梓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容县杨贵妃传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