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杨利慧]心灵深处的怀念
  作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0-05 | 点击数:7459
 

  钟敬文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将近一年了,而我依然恍惚觉得先生还活着,依然活在我们中间。家里的书架和冰箱上贴满了我们夫妇和先生的各种合影:先生在我取得博士学位后和我的合影,先生正持扇微笑;先生在我们的婚礼上做主婚人,满脸的慈爱和喜悦;我们陪先生参加各种会议的留影;在医院里探望先生时的合影,先生略显疲惫但依然在谈论工作;陪先生在北师大的校园里散步时的合影,先生穿着一件白色的风衣,面前一大簇金黄的迎春花正灿烂地开着……每天在客厅里来来往往,都会看到先生熟悉的身影,看到先生善良、温和、宽厚的微笑;每次抱着我们那刚刚“呀呀”学语的女儿在照片前驻足,都会指点着告诉她:“这是太爷爷,这是爸爸,这是妈妈……”

  可是,每当我遇到学术上的问题需要讨教、写完文章后需要指教交流、遇到人生中的各种困扰需要倾诉与开导的时候,我才强烈地、真切地意识到如今那一片巨大的真空:先生不在了,先生永远地离我而去了!

  先生去了,我的求学生涯中少了一位良师,我的个人生活中少了一位亲人。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的文章中,曾经说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以为先生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先生是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走上民间文化的学术研究之路的,从此毕生以民族民间文化的“发采扬辉”做为历史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正是这种超越了个人私利的高贵理想,使得他能够轻视一切尘世间的蝇营狗苟,不为厚禄高官所诱惑,不为世易时移而动摇,虽清贫于斯,困顿于斯,但无怨无悔,奋勇向前。先生曾经教育我:对待学问要“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还亲笔写了一副小笺给我,告诉我“要具备坚忍不拔的志节,才能顺利地度过人生与学艺的海洋”。每次见到先生,无论是在他狭小的书斋里,还是在他打着吊针的病房里,他都会在简单的寒暄之后,马上把话题转移到学问上来:我最近又写了什么文章,你觉得怎么样;最近出了什么好书好文章,你应该找来看看;哪位著名的学者到北京来了,应该“借机拔拔毛”,请他(她)来师大做个讲座,听听近来学界有什么新动态;应该组织个什么会议,就近来国内民俗学界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方向,引起讨论;应该开个研讨班,探讨些问题、培养些人才……

  每次与先生的会面和交谈,都会使我如沐春风,耳目一新,感觉到一种超越了个人“小我”、向着一片清朗绝俗、纯粹安详、不断进取的境界攀升的愉悦和快乐。记得在读先生的博士生时,有一次看到一位地方学者写了一篇关于先生的文章,明是在褒赞钟老,实际上却是在借机吹捧自己,许多是不实之辞。我那时20多岁,少不更事,而且年轻气盛,看了十分生气,卷起报纸就去找先生,把这种做法大大批驳了一番。我预料先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不想先生听了,只是微微一笑,说:“这种事,别去理它。”我不解先生为什么对这种不义之事这么姑息。先生解释说:“我告诉你,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事,如果你都去认真计较,那就别想干正事了。”如今,随着我的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我越来越能够理解先生当年的那分感慨,而且越来越觉得先生的伟大:身为社会中人,要想一直超越世俗生活的困顿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始终保持宁静清朗、不断向上的心态,谈何容易?!先生一生的际遇之坎坷,远过于寻常人,而他取得的成功也远高出于寻常人,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就在于他这种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为此锲而不舍、顽强执着的精神吧。

  我在先生身边求学问道11年,其间有大量和先生密切接触的机会,我得以从中直接观察、学习先生的治学和为人处事之道,获益良多。

  我是1991年夏考入北师大攻读民间文艺学的博士学位的,导师原本是张紫晨教授。张先生次年不幸因病去世,我被转入钟先生门下继续读书。我的毕业论文原打算写女性信仰方面的问题,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题目。正巧钟先生一直想做一篇研究女娲神话的《女娲考》,而且他已为此准备了多年资料,可始终苦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撰写。于是,先生就将这个题目推荐给了我。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觉得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就接受下来。从此,“女娲”以及神话研究成为了先生和我的共同爱好。先生慷慨地把他多年积累起来的资料卡片借给我看,有时侯他在亲笔抄录的卡片上还特意夹上字条,提醒我阅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他看到了什么新资料,也马上交我复印阅读。先生对我开玩笑说:“小杨,先生是你的资料员啊。”有时侯我写论文正焦头烂额时,忽闻楼下有人传呼,跑下去一看,是先生拄着拐杖来看我了,于是师生二人一起,一边在校园里散步,一边探讨我的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先生的建议总是高屋建瓴,能使我茅塞顿开;先生的鼓励总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使我能在艰苦的日子里感到温暖,并获取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博士论文的草稿完成时,已经是四月末了。先生并不因为自己年高体弱而推卸做导师的职责(按说他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恰恰相反,他丝毫不肯放松对我的要求。在“五一”节休假的几天里,我就在先生的书房中,一字一句地把论文念给先生听。记得那几天正下着雨,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我的念诵声,在狭小的书房里显得格外单调。然而先生听得很认真,遇到他觉得错误或者需要斟酌的地方,他就会马上打断我说:“等一等,这里有个问题……”于是我就停住、询问、讨论、补充、修改。有一次,在讨论女娲的神格属性的时候,我和先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我认为女娲神格的基点和中心是她的始母神的神格,先生有些不以为然。先生要我改改自己的意见。我死钻牛角尖,执拗地坚持己见。先生说:“那你回去再想想,补充一些材料来证明你说的有道理。”我随后又找了许多材料,对那一章做了补充。这次先生听了,笑着说:“唔,你讲的有道理。”

  先生想写的《女娲考》,原本打算从原始文化史的角度,通过女娲在神话中的各种活动,去论证这位女神及其神话所由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他期望我的博士论文能完成他的这种构想。但我因为自己的学术功力不逮,加上对于文化史的方法有些看法,所以没有按照先生的意思去做,而是使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女娲信仰的领地。我想先生心里可能多少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勉强我照他的思路和设想发展。后来先生在为我的博士论文做的序言中,还夸我敢于坚持己见,“洁身自爱”,“不因人热”。我很惭愧,觉得自己没有完成先生交给的任务,反而得到先生的过奖;同时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这样宽厚包容的导师。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历史是不计较细节的。我不知道历史学家对此是否赞同,我以为此话有些偏颇:历史不是由许多细节所筑成,伟大不也体现在许多细小的事情上面么?每当我想起先生的时候,总会想起和他有关的许多细节,心中总是满溢着亲情和温暖。从先生与我交往的许多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我感受到一个血肉丰满的钟敬文:一个善良正派的人,一个亲切随和的人,一个细腻丰富的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沙海英]民俗·满族·图像
下一条: ·[施爱东]柯文的《历史三调》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