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文经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同声相训”,这一训诂方法实际上是源于民间话语的谐音或双关修辞,此种修辞尤其盛行于宣泄民怨的政治歌谣中,对此,今天的人们尤其耳熟能详。它流露了今文经学与民间文化的渊源关系,今文经学的革命性由此可见一斑。
汉人训诂,好为声训,即以音同或音近的词相训,其前提是“同音必同义”的观念。班固《白虎通义》是汉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即多用声训。如其释十二地支之义云:
少阳见寅,寅者演也。……壮于卯,卯者茂也。……衰于辰,辰者震也。……
其日甲乙,甲者,万物孚甲也,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太阳见于巳,巳者物必起。……
壮盛于午,午者物满长。……衰于未,未者味也。……其日丙丁,丙者其物炳明,丁者强也。……少阴见于申,申者身也。……壮于酉,酉者老物收敛。衰于戍,戍者灭也。……
其日庚辛,庚者物更也,辛者阴始成。……太阴见于亥,亥者仰也。……壮于子,子者孳也。……衰于丑,丑者纽也。……其日壬癸,壬者阴始任,癸者揆度也。
……土为中宫,其日戊己。戊者茂也,己者抑屈起。(《白虎通义。五行》)
汉人训诂,不乏此类,大抵以意附会,东拉西扯,生拼硬凑,有时几近于蛮不讲理。
读汉人文章或经注,每遇此等文字,心中未尝不纳闷:此种无中生有的废话,汉代的大人先生们竟然说得振振其辞,而且著之竹帛,传诸后世。经典乃大义之所存,文章乃经国之大事,岂能如此戏言!历来的读书人不乏对此深恶痛绝者,也有试为之解者,但其解释却多是敷衍了事:训诂学家谓汉代经师不通语源之学,故穿凿附会在所难免;哲学史家则谓汉代博士为学但求经世致用,故不惜曲学阿世巧为比附。是说也,等于不说。
一日偶读及民间趋吉避凶之俗,见其事多涉谐音双关修辞法,因忽有所悟:汉人注经声训之法的文化渊源,莫非在此?
中国百姓每逢年节喜事,说话行事,讲究良多,而尤重吉利口彩。农家过年,喜张贴有鱼的年画,因“鱼”与“余”谐音。鱼与莲花同绘,表示“连(莲)年有余”;鱼与鸡同画,象征“吉(鸡)庆有余”;池塘中金鱼成群的画面,则寓意“金玉(金鱼)满堂(塘)”。时下的生意人对含有数字“8”的电话号码和汽车牌号趋之若骛,无非是因为“8”与“发(财)”谐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喜事讲究口彩,凶险之事则力避口误。终日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的船家此类忌讳尤多,川剧《秋江》就有一个现成的绝妙好例:
艄公:姑姑你贵姓?
妙常:我姓陈。
艄公:咳咳……说不得!
妙常:我当真姓陈。
艄公:我们青龙背上就忌讳这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