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宗迪]思想史、文化史与民间文化
  作者:刘宗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0-05 | 点击数:10559
 

  知识分子对民间世界的蒙昧又与中国知识分子数千年的“学统”一脉相承,是“文字中心主义”的直接后果。这一蒙昧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当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古典的“道统”的香火已缥缈难续,但古典的“学统”却薪火长传,在固守“文字中心主义”的治学方法上,今古知识分子相去不远。这一点,通过对比当代中西方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就可略见一斑。西方大学人文科系重视田野工作,因而文化人类学在西方大学里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中国大学的人文学科仍主要是经典教学,文、史、哲诸科仍主要是“考据、义理加辞章”之学,是由两汉经学到嘉乾朴学一以贯之的治学方法,至于田野工作,则是可有可无、偶或一用的辅助方法。考古学自然是例外,正由于它是现代才从西方引进的全新的学科,因而就不受古老学统的影响,将田野工作置于学科发展的首位,而与传统的金石文物之学全然不同,因此,考古学才成为现代中国人文诸学科中发展势头最健的学科,但也正是由于其“例外”,考古学与其他人文科学之间的融会贯通就一直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目前正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由中西方人文科学治学方法的不同,就导致了中国学者和西方汉学家在其中国文化论著中所用方法和所选择的课题的不同。西方汉学家的著作近年来已多有译介,这些著作往往选取一个有限的文化区域,对其文化渊源、演变和播迁作具体而微的调查、分析,不独倚重经籍资料,而更看重实地采访考查,而中国学者的文化史著作,却多得是纵观古今、经纬天地的宏论,大而化之,却也笼而统之,其所凭借的资料只是被先辈们倒弄了无数遍了的经籍记载,轻田野工作而唯重经典考据,引经据典,咬文嚼字,流而至于断章取义、穿凿附会。我们就生活于中国大地上,却又似乎离它很远,以至于出现了关于中国文化研究“出口转内销”的尴尬局面,诸如敦煌学、西夏学、纳西东巴学和藏学等等,不都是在人家已领尽风流之后,才让国人大梦方觉的吗?当外人正在我们的山川乡野中到处发掘历史的时候,我们自己却仍一心从古纸堆中钻研历史。

  既然是从古纸中钻研历史,于是就只能通过文字来理解历史,文化史就被收缩为精英文化史或经典著述史或思想史,而那融会于民间生活中的依然生生不息的、那凭借民间口头叙事和肉体仪式到处流传的,就不是文化,就只能落于文化史的视野之外。

  既然忽视民间文化已经导致了文化史研究的迷失,并导致了中国学术界的实实在在的落后局面,那么,要使文化史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文化史,就必须具有清醒的民间意识和博大的民间情怀,必须将民间文化置于文化史的主体地位,什么时候,民间文化成了文化史关注的焦点,什么时候,我们的文化史才是真正的文化史。因此,强调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就不仅是研究课题的拓展,而是具有更根本的理论意义,这必将导致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根本转变,导致研究方法的彻底更新,新的课题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观点和方法。同时,当我们将民间文化纳入一个更广阔的学术布局,并将之从学术视野的边缘移入中心时,也将导致人们对民间文化本身意义的重估:民间文化学将不再仅仅是对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和乡土社会的陈规旧俗的展示,也不再仅仅是对“野蛮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无动于衷的观察和建构,而将成为民族精神和民族命运的本真呈现之所,成为理解世界和理解自我的精神图景,因为,正是魁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构筑了我们的世界和人性,我们无一例外地栖居与民间世界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陈岗龙]蒙古文绘图本《目连救母经》研究
下一条: ·[刘宗迪]俳优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相关链接
·[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