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下)
  作者:汤亚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30 | 点击数:17134
 
风格分析
 
〈定义〉
民族音乐学的风格分析,主要是对风格的形成、维持、变化和废弃作出评估。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不同程度地涉及创造与审美(感知与评价)的问题,或涉及创造与接受二者的关系, 虽然有的学者更多关注音乐体系、类型、体载和乐汇、而非风格。风格研究大多是比较的,区别一个地区表演实践中的多种风格; 比较各民族的风格;或表明不同风格联系着某种经济活动或社会组织。没有适用于比较分析全世界音乐的共同的术语和程序。近年来提出要注意当地表演者的行为及说法。
 
〈历史概述〉
音乐体系、风格与类型。比较音乐学学者专门研究音乐体系而非分析风格。霍恩博斯特尔的分析方法是,研究一个体系中的各组成因素,识别其典型功能和关系,区别基本因素和可变因素。具体做法是分别研究音体系和节奏/节拍体系,注意旋律/节奏动机,比较音阶及其规律,探究各种旋律型如何发声。而且还用分析技术重构音乐史,即一种音乐文化中,简单和复杂的形式共存,复杂可看作是从简单进化而来的。霍氏认为风格即演唱法与演奏法,通过创造者的个性或文化,即身体技巧的表演而表现出来。
在他众多的学生中,对他的方法,有继承的,也有反对的。其中突出的如赫尔佐格(George Herzog1901-1983),他一方面重申纯旋律分析,同时专门注意风格整合。他受到博阿斯的影响,不象霍氏对每一记谱都进行短小分析,而是每种文化累积一定记谱后,才从中进行概括,识别出歌曲类型(即风格),加以界定,还研究其传播和混合。这是最早的风格研究。当时对风格或类型尚无公认的定义,有时一套曲目就是一个群体的音乐方言;地区风格可以指几套这样的音乐方言。音乐方言有时也指历史风格。
将比较音乐学同音乐民俗学相联系的是罗马尼亚学者布勒伊洛尤(Constantin Brailoiu1893-1953),他批评比较音乐学不注意欧洲农民音乐,强调研究自然的节奏体系与音体系,试图将民俗学家对原汁原味的音乐文化的兴趣同比较音乐学家重构早期音乐史的计划联系起来。
研究音乐体系史的除德奥比较音乐学外,还有前苏联的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目的是为了识别残存的原始形式”, 高级形式赖以进化的初级阶段。贝利亚耶夫(V. M. Belyayev1888-1968)特别有影响,他概括出世界音乐史的三大阶段(1965):1)音乐民谣阶段,主要是声乐;2)艺术音乐阶段,从声乐发展到器乐,旋律进行渐渐类型化;3)现代复调/和声阶段,以记谱和平均律为基础。贝氏根据音阶和音域,以及主题的呈示、发展和再现来分析发展到最高阶段的音乐的形式结构。如他在苏联中亚音乐一书中对土库曼独它尔琴作品的分析。苏联学派的一个特点是注重乐思和动机。
 50年代美国(内特尔和梅里亚姆等)有一种风格特征分类统计的分析方法,力图以具体数字摈弃主观判断。分析者列出以下各项:
 
1)音阶结构与类型:确定主音(包括出现最多、最长的音,该音在各段各句中的位置,终止式与终止音);音程种类及出现次数统计;音高种类与音城。
2)旋律轮廓与音程:旋律型图;旋律分类(上行、下行、波状、梯田式下行、拱形);音程(小、大、平均音程)。
3)装饰音。
4)音组合:主音、导音、重音、进行(级进、跳进)。
5)节奏及其组合:速度(平均律动、加速、渐慢等);时值(种类及其出现频率统计);节拍:相同和不同节拍型。
6)曲式:分节或不分节,小节数,终止进行。
 
此外还有对半音的统计(尤其是上行和下行音程中所含半音的数量)以及旋律进行中的半音数量统计(始音与终音、与最高音、与最低音,终音与最高音、与最低音之间的半音数目及上行或下行进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05-10-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汤亚汀]西方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概要(上)
下一条: ·[汤亚汀]Ethnomusicology:80年代以来的十种新趋势
   相关链接
·[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
·[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杜韵红]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的博物馆现象研究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陈悦]妖怪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张志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
·[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王霄冰 禤颖]身体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民俗学的方法问题·[张多]美国学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翻译及其方法论
·[王霄冰]文艺民俗学的学术范畴·[周福岩]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论
·[徐新建]人类学方法:采风、观察?还是生命内省?·《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