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8 | 点击数:30281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类认定工作中的4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关键是在申报项目时必须严格符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定义和范围,凡是不符合这些定义和范围的其它文化项目都不在申报之列,这是一条极其严格的规定,同时也是认定保护项目的关键。
在选项认定上绝不能鱼目混珠,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范围不着边际的文化活动或文化设施也当作保护非物质遗产的项目申报上来。目前,在这一个关键问题上还存在着认识不清的诸多疑问。据调查,主要疑问大体上有以下10
(一)“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之乡”,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吗?
“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某某文化之乡”都是特定的某个文化地区概念,不是某种文化表现形态的概念。这个保护区内保护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态,比如有歌舞艺术形式、戏曲艺术形式、有民间祭祀仪式、有传统的体育竞赛活动,有民俗节日、歌墟、庙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等等。这些表现形式,都可以分别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这个文化保护区整体不属于我们所说的保护项目。它应该进入文化部门另外的文化管理或表彰命名的其他相关系列。因此,国家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不包括把一个县区、一个乡镇、一个村落整体文化区域作为申报项目。
(二)乡镇里的古寨、古戏楼,古民居建筑群可以申报非物质遗产吗?
乡里的古寨、古民居、古戏楼是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合乎国家文物保护名录的条件,只能申报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是,如果这些古民居的建筑艺术和技术,在当地还有传人、匠人,只要有价值、有代表性,也可以作为项目申报这些民居的建筑艺术和技术;同时只要这些戏楼现在还有当地的民间戏曲在进行演出,并为民众所欢迎,这些戏楼就可以作为该戏曲艺术的相关物,作为戏曲艺术项目的附属物一同申报。如果只剩一个濒临倒塌的戏台,就无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建议地方政府在城建工程中作为当地景观进行修建利用。
(三)当地有个传统地方戏曲的老剧团,可以把剧团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吗?
遗产项目的文化或艺术的表现形式、形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于文化组织机构、团体,如合唱队、舞蹈团、戏班、鼓乐班等等都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密切相关的组织或团体。例如昆曲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某某昆剧团则不是。这些团体或组织也可能是遗产的传承单位,也可能是遗产保护责任单位,但无论如何它们本身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和地方传说相关的古遗迹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地方民间传说中常常有一些神奇的色彩和情节,关联到当地的一些山水景物或楼台殿阁,这些景观往往被旅游文化所利用成为景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把这些附会了神奇色彩的所谓遗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民间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毫无疑问的,它只属于口头传承,和其他遗迹景观不可以连带申报,那应该是旅游开发的项目。如果经过确认,这些遗迹确属文物古迹,则可以申报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无缘。
(五)本地的故事大王、山歌王、著名的手工艺绝活艺人、本民族的大巫师等等人物可以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吗?
传承人的绝艺和绝技(包括故事大王的故事讲述。山歌王的山歌演唱,手艺人的工艺技术和工艺流程,巫师的祭祀行事和民间知识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是很珍贵的遗产。都可以以技术、艺术为项目进行申报。在申报的同时,自然必须同时列举该项目的传承人及其师承谱系,特别是那些技艺超群的民间大师级的传承人必须填报在册。但是,人物不列为项目。至于艺人、匠人等各门类的著名传人的命名表彰,将在下一步的保护工程中进入相关的命名表彰机制,不在历次申报各级代表作名录的程序之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评价与保护
下一条: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韵伊]遗产利用的社区视角与多元价值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
·[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