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28 | 点击数:3028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的3个关键问题
不管“非物质文化遗产”(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一词目前在中国文化界、学术界怎样使用和流通,但无论如何它在中国汉语文化语境中纯属另类。据笔者近三年来在参加全国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对25个省市自治区的学术界、文化界所做的初步抽样调查结果,可以认定大约有85%左右的学者和90%左右的各级文化工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字面词义及其概念表示“不懂”或“难以理解”,只有1015%左右的中青年学者和中青年专业文化工作者从外文词语上做出一些近似的中文解释,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再加上到目前为止,我国所有正式文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解释依然停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文件表述的直接翻译文字的层面;因此,在努力做到我国和国际接轨的同时,怎样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概念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的实际?怎样才能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取得全民的认同和共识?怎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通俗易懂,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共同话语?应当说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认同的关键有以下3点,也可以说当务之急必须解决以下3个基本认识问题,才能够清楚明白而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一个关键不在于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而在于对“非物质”一词概念的不理解。如何把“非物质”一词的最符合实际最清楚明白的含义说清讲透,便于在遗产保护工作中运用和操作,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关键。
非物质”的英文语词是Intangible,译成中文汉字语词主要有以下5个:A是“无形的”,B是“触摸不到的”,C 是“不可捉摸的”,D是“难以确定的”,E是“模糊的”。当把这个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这个词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就可能形成以下五个词语:“无形文化遗产”、“触摸不到的文化遗产”、“不可捉摸的文化遗产”、“难以确定的文化遗产”和“模糊的文化遗产”。从语义学判定,后三组词语显然是不能成立的,而前两组词语是可以成立的,并且词义是极其接近的,是“触摸不到的无形文化遗产”。进一步可以推敲,触摸不到的文化遗产显然就表明那是一种“非物质”的遗产。
但是,“非物质的”就是“无形的”吗?在调查中,大多数生活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工作者和相当多的人文学者都会提出质疑。因为,在中国的汉语文化语境中,“触摸不到的”是“非物质的”,但是并不是看不见的“无形的”。所以对“无形的”文化遗产不予认同。他们的举证是:昆曲和古琴分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怎么可以说是“无形的”遗产呢?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国就已经开始了对本国民族的民间的文化遗产进行了依法保护,在保护法中就明确地称呼这种文化遗产为“无形文化财”,使用的日本当用汉字就是“無形文化財むけいぶんかざい)”几个字,和“有形文化財”相对应。到了60年代初,韩国依法实施了对民族的民间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如法使用了“无形文化财”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由日本和韩国在该组织工作的专家和官员将两国的“无形的”词语和概念引入联合国官方语言,才使用了Intangible这个“无形的”术语和概念。我国引进了这个术语,并把它译成“非物质的”,应该被理解为这种文化遗产既是看不见的也是摸不着的,因为它不是物质的遗产。
这种对“非物质”的认知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比如,老艺人做出了精美的木雕装饰艺术作品,任何人都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那位老艺人身怀绝技的手艺,从他口传心授的传承,到艺术构思和操作的手法技巧,雕刻过程中的行业规矩,信仰禁忌等等,往往都是人们难以看到和难以触摸到的。这就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他那些精雕细刻的作品是物质的,但是它们确实是展示了老艺人绝技、绝艺的载体,它们很可能成为宝贵文物,而老艺人身上的全部技艺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加以抢救和保护。只保护了那些精美的木雕作品并不等于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许只能算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保存,因为一旦老艺人自然离去,他身上承载的非物质遗产就会消亡,那些绝技、绝艺也就随之人亡技绝,人亡歌息,造成技术或艺术传承的断层,造成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巨大损失。因此,必须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这个准确的概念,才会瞄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确对象,才有可能最终达到真正保护的目的。把握住“非物质”的准确概念及其内涵,不仅应该做到,而且能够做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评价与保护
下一条: ·[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韵伊]遗产利用的社区视角与多元价值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
·[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