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开辟佛教名山道场的同时,佛教还开凿了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敦煌石窟等多处佛教摩崖造像。又因为佛教信仰的教义在于脱离凡尘,讲求修心养性,所以山林净地便成为最理想的所在,于是才有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像号称天下禅林“四绝”的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就是占据了栖霞山、玉符山(方山)、玉泉山和天台山四大名山而扬名的。
事实上,也并不是佛教独占名山,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道教的前身各路方士已经占据了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了。依据道教经典《道藏》中所载唐代道家杜光庭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的说法,四川的青城山,陕西的华山(西玄山),广东的罗浮山,江苏的茅山,山西与河南交界的王屋山,浙江的委羽山、括苍山、赤城山,还有西洞庭山和西北的西城山,就是先后被道教开辟的十大洞天。与此同时还把遍布全国的另外108座名山胜岳列为道家修炼圣地或是道家向往的修炼圣地。道教十分讲求修炼养生,还创建了龙虎山、终南山、崂山、武当山等许多道教名山。
青城山是道教名山“第五洞天”。历代道家在这里结茅修炼的就有东汉张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人,以及晋朝范长生、隋朝赵显、唐朝杜光庭等。道教在青城山至少控制了1800多年之久,道教遗迹和传说积层深厚。其中,有关道教张天师的遗迹就有“掷笔槽”、“试剑石”、“读书台”、“天师池”、“天师洞”、“丹井”等;此外还有36座山峰和108个山景都充满着道教色彩的传承。
崂山自古以来被称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更具有道教山岳的代表性。早在秦皇汉武时代,崂山就是觅仙求神和寻找长生不死药的所在。宋元以来,这里成了道教名山。这里不仅建有太清宫,而且还有众多道家在此修道。如著名道士刘若拙、邱处机、刘志坚、李志明、孙紫阳、张三丰等,在这里留下了他们许多修道讲道的遗迹。像“邱祖坟”、“混元石”、“白龙洞”、“仙人桥”、“玉女盆”、“金液泉”、“聚仙台”、“仙人髻”、“飞来石”、“明霞洞”、“圣小泉”等遗迹都有奇异的道教色彩。密集的道教风物群构成了崂山大约300里方圆的道教文化分布圈。
在全国拥有较大规模道教风物群的山岳中,湖北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模版最为典型。据调查,武当山的自然风物有72峰、72岩、24涧、11洞、10石、10池、9台、9井、9泉、3潭;人工建筑风物有2观、8宫、12亭、36堂、39桥等。另外还有许多小的名胜古迹不在此列。所有上述景观几乎都和古代道家在此山中的修炼结成紧密的联系。自周代以来,历朝在武当山修道的著名道家,就有战国时的尹喜(关尹子),汉朝的阴长生,晋朝的谢允,唐朝的吕纯阳,五代的陈抟,宋朝的寂然子,元朝的张守清和明朝的张三丰等人。武当山的道教影响长达2000年之久,形成了积层很厚的道教文化版模。武当山道教文化色彩主要围绕着道教供奉的真武帝君修道得道的仙道事迹展开的。据道家传,黄帝时,北方护卫神玄武投胎净乐国善圣皇后,从母后左腋下出生,长大后勇武异常,立为太子。但是他不愿继承王位,便向玉清圣祖紫元君求学无极上道,并奉师命到湖北太和山修炼。后终于得道飞升并受到玉帝册封为“玄武”。到宋代真宗朝,为了避忌圣祖赵玄朗之名讳,才把“玄武”改为“真武”,并尊奉为真武帝君。从那时起,便把太和山改名为武当山,取“唯玄武可当之”的含义。可见,武当山的来历就来源于道教文化版模的塑造。从此,在武当形成了方圆800里名山的道教文化圈。从登山开始,一路上到处都有所谓净乐国太子修炼得道的遗迹。如“磨针井”就是太子见老妪铁杵磨绣针后悟道的所在。又如“太子坡”、“太子岩”、“玉虚岩”、“飞升台”和“金顶”等景物,都有玄武得道的形象再现。使武当山的道教色彩渲染出都独具特色的信仰文化模版。
东岳泰山在历史上被尊为“五岳之长”,称“五岳独尊”。在上古夏、商、周三代传说中它便是后来方士所宣扬的神仙之府,到秦代以后更加受到崇拜。在这里,道家风物群有玉皇顶、王母池、王母泉、斗母宫、升仙阁、仙人桥、仙人掌、云步桥、升仙坊、万仙楼、八仙洞、玉女山、黄花洞、南天门等。每一个风物几乎都伴随着一组完整的成仙得道的解说。这些掌故都来源于汉以前方士之说及东汉以后的道家的口传。在泰山426平方公里的风物分布圈内,唯有紧靠泰安城北的六朝古刹普照寺,独具佛教圣地特色。但在泰山地方早被大量道教传承所淹没。于是,在这里单一性质的道教信仰文化便垄断了泰山风物圈。
其它,像杭州的名山风物中,还有西湖飞来峰、灵隐寺和葛岭炼丹台,炼丹井,抱朴庐及葛仙庵遗址等宗教遗迹。前者据传是东晋咸和初(约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到杭州西湖武林山峰前说:“此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引申附会,形成了灵隐寺、飞来峰的有关印度灵鹫峰飞来西湖的佛法传承。后者是把东晋道士抱朴子葛洪约于公元330年在钱塘葛岭炼丹修道的遗迹加以发挥,形成了一系列道家传承。又如西湖栖霞岭的黄龙洞也是因为有南宋淳佑年间(约1250年)江西黄龙山高僧慧开到此地结庵说法的奇异传承而得名。
以上各类佛、道教信仰文化圈形成的文化模版,由于宗教势力范围及信仰对象的单一性质也具有单一特点,如信仰佛教的某位菩萨或道教的某位帝君,这是比较容易认识的。但是,谁都了解,这种单一化的信仰文化圈在我国整个信仰活动领域里,只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但绝不是唯一类型;相反,在多数情况下,混杂多样的信仰文化圈倒是常见的。也可以说更大量的山岳风物群,在其漫长的信仰传承积层中,常是以民族的、历史的、信仰的三位一体的文化圈形式活动的。在山岳的文化版模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实际状况正是各民族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与各民族信仰事象和宗教遗迹的杂揉交错,人、神、仙、佛和儒、释、道错综交织的状况,这种由信仰文化纵横交叉、综合融汇的特点构成的山岳文化模版,正是很值得当代民俗文化学注视的重点课题。
从上述论证中大致可以认定,,中国的山岳确实拥有鲜明而多样的宗教信仰文化特色的模型版本。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把山岳与神佛崇拜密切结合起来的具体写照。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和全国大小名山广结佛缘和仙缘,寺庙宫观依山而建,山因有名寺名观而更加迷人,寺庙因建于名山而扬名四海。可以认定,中国的山岳数以千万计,在几千年的岁月沿流中,几乎都成了历代传统宗教信仰的圣地;中国的深山险峰都留下了珍贵的宗教遗迹。有关这一方面突出的文化特色不能不引起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高度重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