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在唐玄宗梦鬼的传说上,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中攫取一些典型事例,添加大量情节,敷衍成篇。钟馗手执玉皇赐给的剑与笔,诛邪魅、记善恶,是为钟馗形象、从而也是钟馗传说的一大衍变。晚清谴责小说盛行一时,无论是《钟馗斩鬼传》,还是《钟馗平鬼传》,都是在这种文艺思潮中产生的。作者都只不过是以唐明皇梦鬼传说作影子,实际上是另起炉灶,在钟馗之外又假托塑造了韩渊(含冤)和富曲(负屈)二鬼卒随从,采取游历各地的方式,诛杀人间鬼魅,铲除社会不平,抒发作者抱负。小说创作和出版的时代,距我们生活的时代较近,又包含了奈何桥小鬼化蝙蝠、献美酒五鬼闹钟馗、烟花寨智请白眉神等斩杀各种鬼祟的故事,读起来还算引人入胜。《斩鬼传》作者在《尾声》里说:“野史氏曰:魑魅魍魉,磷火荧煌,盈宇宙皆是也。是书一出,如甘露菩提水遍洒环中,鬼火自灭。试问上中之五形,后王之三尽,阴曹之剑刀山,有如钟馗老子一剑否?有如我烟霞散人一笔否?”可见他写此书的用意,只在诛杀现实社会上的一切人间鬼魅。取材自钟馗其人和传说的戏曲和小说,在中国普通老百姓中影响很大,不识字的百姓们也常常能够从别人的述说中得其精髓,辗转口传,从而使情节本来很是简单的钟馗传说,因为从戏曲和小说中吸取了一些情节和人物而丰富起来。
当代流传的钟馗传说
本世纪前80年间,虽然京剧、昆曲、河北邦子、川剧等剧种屡有钟馗戏上演,深受观众的喜爱,而民间流传的钟馗传说却基本没有搜集,留下了一个空白。近十年来,大陆各地为编辑《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而开展的搜集工作中,终于新搜集到一些当代还流传着的钟馗传说,使我们有可能看到钟馗传说在当代的流传变异情况。笔者翻览手头有限的资料,只得到12篇,其中辽宁2篇,河北1篇,山东1篇,河南2篇,江苏1篇,浙江2篇,福建1篇,广东2篇。陕西和山西这两个传统文化积淀相对丰厚的省份,由于资料不足,不敢妄断。就现有资料来看,钟馗传说在当代的流传地区大致分布在沿海一带的汉族和满族居住地区。
对这12个现代流传的钟馗传说异文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之后,笔者认为,至少可以看出下面三个特点:
(一)在其发展流变中,情节有了较大的变异和拓展。任何一个历史根源长久的传说,在其流传中都会发生变异,甚至会失掉一些情节,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粘连上一些新的因素,但传说的骨干和意旨是不会轻易失掉的。钟馗传说也不例外。唐代形成的三个故事素,即唐王梦鬼、钟馗啖鬼和吴道子画鬼,在当代搜集的传说中都被传承下来,尽管不一定同时出现在一篇异文中。现代搜集的传说,在情节上显然也有所变异和拓展。
如,从宋代起开始附会到钟馗传说中去的嫁妹情节,由于人情味和趣味性较强,在后来的绘画和杂剧等艺术形式中,特别是在近代的戏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成为唯一在舞台上向观众演出的保留剧目。由于其人情味、趣味性,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这个相对独立的情节,在现代流传的钟馗传说中,也被叙述得有声有色。在浙江湖州搜集的一篇题为《钟馗传奇》[58] 的传说,其中包括《受封镇鬼官》、《斩鬼降雨》和《托梦嫁妹》三个小故事,实际上在整个传说中贯穿始终的情节却是钟馗嫁妹,钟馗、杜平和小妹眉儿(可能是杂剧《天下乐》中“媚儿”的衍化)之间的恩怨和姻缘。
又如,关于钟馗怎样变成“丑脸神”,多数的传说中是说,在钟馗进京应举的路上,在野外(或庙里)的石头上睡着了,被嫉妒鬼给改了容。而在广东普宁搜集的一则《丑鬼戏钟馗》传说[59],其说法,则是在钟馗传说原来的骨架中所没有的:钟馗原本是个英俊的吃鬼捉鬼的神。有一次去捉拿一个住在山洞里的丑鬼。丑鬼被钟馗吃下吐里去,不但不会死,还会变脸子,即他的脸变成吃他的神的脸,而吃他的神的脸反而变成他的脸。丑鬼在钟馗的肚子里翻腾,使钟馗无法忍受,终于让其逃脱出来,丑鬼的脸变成了钟馗英俊的脸,而钟馗的脸却变成了丑鬼的丑陋的脸。
流传于河南涉县的一则《钟馗护唐王》[60],所讲述的是钟馗作为年画上的神像是怎么来的,在钟馗传说系列中独树一帜。传说钟馗原来是唐王跟前的一个大臣,由于爱好下棋,常与唐王对阵。每次都让棋,让唐王取胜,唐王因而不悦。一日,一妖怪来骚扰唐王未遂,钟馗便将其刺伤。唐王将钟馗留在身边,钟馗向唐王献计说:只要在前院挂着我手拿镇妖宝剑的像,妖怪就不敢来了。一次,钟馗在与唐王对奕时,精神萎糜,原来是他的魂在与妖怪搏斗。后来,人们就仿照钟馗画像的样子,画钟馗像挂在院内,用来驱鬼,这个做法一直延续至今。这个故事的套路,与石敢当传说和灶王爷传说的套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有些钟馗传说,比如钟馗来历的传说,并不是沿着唐代形成的情节骨架,而是以独立的方向发展。在山东青岛崂山搜集的一则《钟馗杀鬼》传说[61],就是一例。在这个传说中,钟馗不是鬼,而是人,他的职志是帮人家降妖、除怪、灭鬼魂。除夕夜,一变换成人样的鬼来请他去除妖赶鬼。他来到海边一红墙绿瓦、亭台楼阁的大户人家,在一有五千年道行的老恶鬼引导下,来到厢屋,但见一大片被他杀死的吊死鬼、屈死鬼、饿死鬼、淹死鬼、吝啬鬼、色鬼、酒鬼的尸体。周围许多带枪持刀的小鬼,欲动手向钟馗报仇。老鬼夺走了他的龙泉宝剑。他向鬼们要水喝,顺势将手中攥着的朱砂化开,念动咒语,向鬼们一扬,使出“掌中雷”,将鬼们全都炸死了。从此,世上再也没有鬼了。崂山是道教著名丛林之一,这里的民间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充满着道教的神秘色彩。在常见的钟馗传说中,钟馗都是手持剑、笏、扇等物,剑的功能一是斩鬼,二是与蝙蝠在一起,具有“执剑(只见)福来”的象征意义。而在这则传说中,钟馗手中则暗攥着朱砂,并最后以朱砂致鬼们于死地,显然渗透着道教的神秘观念和暗含着道教祖师张天师传说的色彩。
(三)文人创作的钟馗斩鬼题材作品(小说、绘画和戏曲),回流到民间,影响着民间传说的发展。当文学衰微之时,民间文学往往能给文人创作以养料,使文学重新繁荣起来。这是文学史发展的一条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文人的创作,也会回流到民间,给民间文学以有力的影响。钟馗传说在近现代的发展中,就提供了这样的机遇。我们从若干新近采录的钟馗传说中,看到了这种迹象。搜集于四川梓潼的一则〈钟馗斩鬼〉说:钟馗得中状元,唐天子嫌他容貌丑陋,于是碰柱身亡。后唐天子又封他为驱魔大神,亲赐尚方宝剑,斩杀妖孽鬼怪。钟馗奉了唐王之命,要遍行天下,以斩妖孽。他心想,在阴间妖邪定多,于是找到了阎王,阎王问命来意,却说,阴司妖邪虽有,却都是些服毒鬼、上吊鬼、淹死鬼、饿死鬼之类。真要斩鬼,阳间甚多。说罢叫判官将鬼簿让他看,钟馗一看,只见上面罗列了馋鬼、假鬼、奸鬼、轻浮鬼、色中饿鬼等等。钟馗看毕,大吃一惊,不料,世间竟有这么多鬼魅。并道:“阴间鬼魅有十殿阎罗审理,阳间那么多鬼魅,我一个如何扫除?”于是阎王排了文武全才的两个英雄,一个叫咸渊,一个叫富曲,另外再排阴兵三百相助。而且,在途中又收了一只蝙蝠为之引路。于是浩浩荡荡回到人间斩鬼逐魔。[62] 显然这个传说,无论其结构、人物,还是情节发展脉络,都是受了清代小说以及当地流行的地戏的影响。无怪乎民俗研究者把它列入“戏神传说”之列。[63] 搜集于广东兴宁的《五鬼闹钟馗》[64]和搜集于辽宁凌源的《醉色二鬼归地狱》[65],显然是受了前面提到的清代康熙年间太原作家刘璋的中篇小说《钟馗斩鬼传》的影响,或是讲述者根据读过这本书后留下的记忆而讲述的。“五鬼闹判”的故事,在绘画、戏曲中都有所表现,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然而,就叙述语言、故事结构和艺术风格来看,笔者宁愿认为,兴宁的传说是从刘璋小说第七回《对芳樽两人赏明月 献美酒五鬼闹钟馗》脱胎而来;凌源的传说则系取法于刘璋小说的第九回《好贪花潜移三地 爱饮酒谬引群仙》。[66]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