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锡诚]钟馗论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6 | 点击数:31350
 

  关于钟馗的传说,如果以晋代--南北朝作为其滥觞期,整个唐代作为其形成期,那么,它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由于有传说的支持,钟馗这个人物大约也从其形成起进入老百姓的民俗信仰和源远流长的傩仪之中。宋以后,钟馗传说一方面逐渐民俗化,形成了在一定的节日期间(先是在春节、后又在端午)挂钟馗、跳钟馗的民俗仪式;一方面大量被文人所吸收改造,从而戏剧化、人文化,大量渗透进文人对时代的观点和价值取向。近十年间大陆各地为编辑《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而开展的民间文学收集工作中,新收集到一些现在还流传着的钟馗传说,显示出若干的时代特点和民间传说与文人创作的对流现象。这些事实说明,这个形成于千年之前的传说,至今也还有相当的生命力。在中国人的民间信仰中,实用主义始终占有主导倾向,而钟馗这个人物,其神性却在流传中不断被削弱,始终没有成为高居于人之上的神。从人而鬼成为神,又从神而鬼还原到人。

  1997年3月5日

  附记: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王秋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董乃斌、张锡厚、副研究员吕微、北京大学教授白化文、中国道教学院教授朱越利等先生向我提供和帮助查阅资料,南通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施汉如先生提供田野考察资料,特此志谢。 原载(台湾)《民俗曲艺》第111期,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主办,1998年1月。

 

  [1] 邱坤良《台湾的跳钟馗》,《民俗曲艺》第85期(下),第325~367页。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93年。

  [2] 杨慎《铅丹总录》:“俗传钟馗起于唐明皇之梦,非也。盖唐人戏作钟馗传,虚构其事,如毛颖、陶泓之类耳。《北史》尧暄本名钟葵,字辟邪。后世画钟葵于门,谓之辟邪,由此傅会也。宋宗悫妹名钟葵,后世画工作《钟馗嫁妹图》,由此傅会也。但葵、馗二字异耳。又曰,钟葵,菜名。《周礼.考工记》:大圭终葵首。注:终葵,椎也。疏:齐人谓椎为钟葵。《礼记.玉藻》:大子摄珽。注:挺然无所屈也,或谓之大圭,长三尺,于杼上又广其首,方如椎头,是谓无所屈,后则恒直。”(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珍本四集卷十三,第23页。)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引杨子(慎)卮言并加发挥说:“《考工记》曰:大圭首钟葵。注:钟葵,椎也。齐人名椎曰钟葵。盖言大圭之首似椎尔。《金石录》:晋、宋人名以钟葵为名,其后讹为钟馗。俗画一神像,帖于门首,执椎以击鬼。好怪者便傅会,说钟馗能啖鬼。画士又作《钟馗元夕出游图》,又作《钟馗嫁妹图》,讹之又讹矣。文人又戏作《钟馗传》,言钟馗为开元进士,明皇梦见,命工画之,尤为无稽。按孙逊、张说文集,有谢赐钟馗画表,先于开元久矣。亦如石敢当本《急就章》中虚拟人名,本无其人也。俗立石于门,书‘泰山石敢当’,文人亦作《石敢当传》,虚辞戏说也,昧者相传,久之便谓真有其人矣。”(卷二十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第292页。近人胡万川在《钟馗神话与小说之研究》第二章里对此种意见有详细介绍和辨证,他对此论持否定见解:“不论说钟馗信仰是出于‘终葵’‘钟葵’的讹化,或说是由大圭(因其上端为终葵形)、信圭、躬圭等(因其上面有人像)演变而来,都是靠不住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第42页。)常任侠在《饕餮终葵神荼郁垒石敢当》文中沿袭“终葵,椎也”器名说:“今考钟馗之起源,盖始称终葵。”(重庆-上海:《说文》月刊第2卷第9期,1942年,第558~561页。)何新在《诸神的起源.钟馗的起源》里认为:“钟馗之名早见诸姓氏。殷贤相名‘仲虺’,亦为钟馗之别语。”“近年湖北出土梁代画砖中有雷鬼击连鼓图,马王堆出土帛画中有土神镇鬼图,土神之形有鳞、翼、尾、角、锐爪,此当即今日所见较早之钟馗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355页。)

  [3] 王正书《钟馗考实——兼论原始社会玉琮神像性质》,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俗学会编《中国民间文化》,学林出版社,1993年第1辑。

  [4] 李丰楙《钟馗与傩礼及其戏剧》,见《民俗曲艺》第39期,第87页,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出版,1986年。

  [5] 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第25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6] 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第32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7]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二续乙部《艺林学山》(四)第294页,中华书局1958年。

  [8]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20册第480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又见邱坤良《台湾的跳钟馗》,见《民俗曲艺》第85期(下)第366页注十一。两书文字略有出入。此处采用了前书的文本。

  [9] 录自(法)艾丽白《敦煌写本中的“儿郎伟”》和《敦煌写本中的大傩仪礼》,见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第263页,第244~245页。又见黄征、吴伟编《敦煌愿文集》(岳鹿书社1995年),第963~964页,第961~962页,文字略有出入。下文引用的写本伯2569和伯3552,均出此书,第945~946页。

  [10] 胡万川《钟馗神话与小说之研究》第108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11] [法]艾丽白《敦煌写本中的“儿郎伟”》,《法国学者敦煌论文选萃》第244~245页。

  [12] 《文苑英华》卷596《表》第3093页,中华书局1966年。

  [13] 《钦定四库全书·刘宾客文集》卷十三页7;又见《四库全书唐人文集丛刊·刘宾客文集》第8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3年。

  [14] 《文苑英华》卷95《赋》第434页,中华书局1966年。

  [15]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卷六十七,见《二十五史》第6册,第51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

  [16] 王树村《略说钟馗画》,见王阑西主编《钟馗百图》第7页,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

  [17] 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补3四·五七三,第986~9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8] 陈耀文《天中记》,见《钦定四库全书》卷四第33页;又见《四库类书丛刊·天中记》第96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1年。

  [19] 高承著,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部·钟馗》第625页,中华书局1989年。

  [20] 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卷十、卷七,第193-194页,中华书局1982年。

  [21] 吴自牧《梦梁录》卷六《除夜》,第50页,浙江人民出版社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1980年。

  [22] 清乾隆《钦定续通志·礼略·时傩》卷一一七,第8页。

  [23]《绍兴府志》,明万历十五年刻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册第820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北京。

  [24] 刘若愚《酌中志》,《丛书集初编》3960种第2册第173页,中华书局1985年新一版。

  [25] 顾禄《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5年。

  [26] 《钱塘县志》(清康熙五十七年刻本),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册第594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北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陶立璠]中国的面具文化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山岳的文化模版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王晴]乡村振兴战略下竹马会传说的遗产化实践·[屈啸宇]话语意图视角下的民间传说叙事形态
·[金媛]湖南省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洪哲泓]真神与凡夫
·[刘程杰]民间传说中的张三丰形象及其道教元素·[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陈泳超]作为文体和话语的民间传说 ·[王尧]民间传说研究七十年
·[张金金]“无份”与“有份”·[杨晓红]附会与挟君自重:民间传说中的帝王形象存在
·[王焰安]韶关客家民间传说类型概说·[孙英芳]作为生活实践的地方传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