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 释:
[1] 何其芳《陕北民歌选·重印琐记》,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3月新一版,第290页。
[2] 何其芳《陕北民歌选·重印琐记》。
[3] 《陕北民歌选·凡例》。
[4] 《移民歌》注释,《陕北民歌选》第218页。
[5] 据张诚、金巍采访张松如遗孀吴翔回忆。《北京晨报》2001年6月28日据《沈阳晚报》文章。
[6] 庞尼·麦克道高尔撰何其芳诗文集《梦中道路·导言》——《何其芳的早期生活和时代》(谢蔚英译),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文学研究动态》1980年第2期。
[7] 杨子《食指:将痛苦变成诗篇》,《人民日报》2001年5月28日。
[8] 何其芳《杂记三则》,《何其芳文集》第4卷第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
[9] 这两篇文章最早收入作者自己编订的《关于现实主义》一书中。建国后,钟敬文曾收入所编《民间文艺新论集》(中外出版社1950年8月初版)。何其芳去世后,先后收入《何其芳选集》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和《何其芳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贾芝曾收入所编《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艺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这些版本,都没有标明文章的出处。据作者在《陕北民歌选·重印琐记》里说,此二文是在重庆时为一个报纸副刊写的。
[10] 这两篇文章最早收入作者自己编订的《关于现实主义》一书中。建国后,钟敬文曾收入所编《民间文艺新论集》(中外出版社1950年8月初版)。何其芳去世后,先后收入《何其芳选集》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和《何其芳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贾芝曾收入所编《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艺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这些版本,都没有标明文章的出处。据作者在《陕北民歌选·重印琐记》里说,此二文是在重庆时为一个报纸副刊写的。
[11] 《从搜集到写定》,《何其芳文集》第4卷第148—1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12] 在鲁艺当过老师的周立波讲授的是外国文学,文革后,他就把他当年的讲稿《契呵夫的小说》的复印件送给我一份。根据这个经验,何其芳讲授民歌研究,肯定也是有讲稿的。
[13] 孟繁华《与大众文化喝下午茶》,录自“世纪中国”www.cc.org.cn——2001年8月17日。
[14]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第22—23页,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一版,上海。
[15] 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第145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16] 何其芳《论文学上的民族形式》,原载《文艺战线》第1卷第5期,此据徐廼翔编《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资料》第88~9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5月初版。可能是由于作者后来对民间文学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故这篇文章,在编辑《何其芳文集》时,编者没有将其收入。
[17] 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化》创刊号,1940年2月15日;又见《周扬文集》第1卷第294—295页,第3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2月。
[18] 何其芳《略论当前的文艺问题》,《何其芳文集》第4卷第112页。
[19]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何其芳选集》第2卷第15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成都。
[20] 见张先箴《谈新诗和民歌》(《处女地》1958年10月号)、宋垒《与何其芳、卞之琳同志商榷》(《诗刊》1958年10月号)、沙鸥《新诗的道路问题》(《人民日报》1958年12月31日)、张光年《在新事物面前》(《人民日报》1959年1月27日;又见《张光年文集》第3卷第231—24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等。
[21] 何其芳《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争论》,《何其芳文集》第6卷第3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
[22] 何其芳《文学史讨论中的几个问题》,《何其芳文集》第6卷第107—108页。
[23] 如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吕微《中华民间文学史·导言》(祁连休、程蔷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4] 绍虞《村歌俚谣在文艺上的位置》,《晨报·艺术谈(31)》,1920年8月21日。
[25] 胡愈之《论民间文学》,《妇女杂志》1921年第7卷第1号。
[26] 董作宾《民间文艺·敬告读者》,《民间文艺》第1期,广州中山大学,1927年11月8日。
[27] 顾颉刚《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1928年3月20日在岭南大学学术研究会演讲》,《民俗》周刊第5期,广州中山大学,1928年4月17日。
[28] 钟敬文《民间文艺学的建设》,1935年11月4日。见《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第7—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998年10月。
[29] 钟敬文《苏联口头文学概论·序》,东方出版社1954年;又见杨哲编《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第349—35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
[30] 同上,第114页。
[31] 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5期;又见《何其芳文集》第6卷第266——2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
[32] 参阅《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的讨论》,《人民日报》1961年6月28日;《少数民族文学史讨论会旁听记》,《民间文学》1961年第5期。
[33] 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5期;又见《何其芳文集》第6卷第274—275页。
[34] 会议参阅材料:《苏联学者关于编写民间文学史的意见》。
[35] 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文学评论》1961年第5期;又见《何其芳文集》第6卷第275—276页。
[36] 同上,第277页。
[37] 同上,第278—279页。
[38] 同上,第279页。
[39] 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一)第139—1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40] 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中的问题》,《何其芳文集》第6卷第29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