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增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
  作者:昝馨 宫苏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9610
 

  11月8日,据媒体报道,相关部门在对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调整进行了调研和论证之后,已初步制定出调整方案,拟近期公布,征求社会意见。

  另一方面,记者了解到,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提出调整方案,建议将春节的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将“五一”国际劳动节由三天调整为一天,清明、端
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如何增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用传统节日传播民族文化内涵

  除夕,是中国传统的辞旧迎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很早就在“两会”上提出提案,建议春节假日提前一天,以使之更加符合传统的时令与节令。他说,“年”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在农耕社会,人生产、生活的节奏与大自然的节律是和谐一致的。一年中最重要的是春节:旧的一年去了,新一轮生活开始。这时候,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望。春节最重要的就是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忙活,才有节日气氛。现在除夕不放假,人们没心思在单位工作,也没法安心做过年准备,势必一切“从简”。春节后过了初五,年已结束,该拜的拜过了,后两天基本上是“垃圾时间”,没有什么内容,把过年的快乐给“闷”下去了。假期前调一天,增加一个“黄金日”,减少一个“垃圾日”,才与人们对过年的期待合拍。保护民俗文化,首先要了解民俗的心理、传统的规律,保护才有效果。

  北京大学中文系段宝林教授说:“除夕是春节里最重要、最核心的一天。除夕的团圆饭里有很多吉祥如意的意思,很多农民工辛苦了一年都要赶回家过年。节日文化实际上是老百姓三四千年来文化的积淀。发扬传统节日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春节过后的另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是清明。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祭拜先人,上坟、献花圈,这跟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忘祖先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这种追思从家庭扩展到社会,许多人在清明这一天到革命烈士陵园去,怀念和追思革命先烈,纪念不朽的英雄精神。这样的节日仪式增强了同根同祖的家族、民族认同,增强了家庭乃至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向云驹认为,祭祀活动属于世界性的丧葬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祭祀活动有着悠久的传统,更有情感的需要。它是人类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行为,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丰富了我们对革命先烈、对先祖的缅怀,这在民族性之外又增加了它的时代性。

  端午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节日。在中国境内,除汉族外,许多少数民族也都传承着这一节日。端午前后正值夏季来临,蚊虫滋生,疾病容易流行。在古代缺乏医疗设施的情况下,很忌讳这个时令,称此月为“恶月”。端午习俗中有吃粽子、悬挂菖蒲、喝雄黄酒等节日仪式,都是为了祛病、防五毒,保持身体健康。五彩缕、香荷包、五毒兜肚作为端午节的节物,全国流行。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节的人文色彩越来越浓,添加了纪念文化名人等文化元素,如纪念屈原、伍子胥等。端午节承载了屈原的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中。

  端午节的内涵还不止于此。闻一多《端午考》认为,中国的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民俗学家陶立璠认为,至今在中国南方各地流行的端午节期间划龙舟的习俗,可能是这种原始古老的崇龙观念的遗留。“龙文化在端午节得到了发掘和弘扬。”

  在我国民间,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传统节日。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具有团圆、和谐、吉祥、平安的主题。中秋节的团圆主题体现了一种民族的凝聚力,这个主题贯穿所有节日,在全人类的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对记者说。

  他介绍,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则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都承载了中秋深厚的节日文化内涵。

  乌丙安认为,民族精神的形成需要在不同节日中反复灌输和熏陶,最终确立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指出,传统节日能够铸造民族的灵魂,不是通过说教灌输,而是让人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体悟、养成。它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浸入我们的情感和心田。对青少年来说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成人乃至老人来说,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节的温馨仍珍藏心底,历久不衰,成为个人乃至民族的“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条: ·教授献计:北川重建应定位民俗文化开掘
下一条: ·专家热议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
   相关链接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刘阳]“文”与“艺”:兔儿神形象的地方生产·[李才景]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岷州宝卷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任积泉]新时代背景下河西宝卷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范长风]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