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陶立璠]犬与犬文化
——由养犬管理所想到的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5160
 


  北京新出台的《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于2004年10月15日实行。前一段时间媒体大量报道全国各地因养犬而导致的伤人及狂犬病感染问题,舆论飞扬。城市人口密集,环境复杂,管理不善,物极必反,引出养犬管理规定是情理中的事情。不过犬是人类第一个驯养成功的动物,它伴随人类历史,成为人类的忠实的助手和朋友,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几乎都留下了犬的身影,形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犬文化,这也是我感兴趣的话题。

  人类养犬的历史究竟有多久,很难考证。大约在人类社会进入采集和狩猎时期时,犬的驯化已成为可能。中外考古学者普遍认为,在旧石器时代,犬是首先被驯化和成为人类第一位动物朋友的。中国最早的狗遗骨在磁山遗址中发现,距今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纹口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也有大量狗遗骸发现,可见中国人驯犬、养犬、使用犬的历史十分悠久。

  人与犬的关系比其他驯养动物都要密切,中国的六畜:马、牛、羊、鸡、犬、豕(猪)中,犬与人的感情最为亲近。最初人类驯养犬也是因为发现它与人类有亲近感,容易驯化,驯化后的犬不仅能帮助人类狩猎,而且可以保护人类,看护家园。

  犬在六畜中也被视为最有灵性的动物之一,由于它的神奇力量,在原始时代,产生了人们对犬的图腾崇拜,这是犬文化的滥觞。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多有犬神话流传,古代北方狗国与南方狗国的说法,实际上是指图腾崇拜而言的。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瑶族、畲族中流传的《盘瓠》神话,明显带有图腾崇拜的意识。图腾崇拜是一种古老的意识,产生于氏族和部落社会,在崇拜图腾的民族中,认为犬与自己的氏族有血缘关系,被当作祖先崇拜,不伤害狗,不食狗肉是这些民族的禁忌。更多的神话认为,人类学会种植粮食作物是狗的功劳。是狗从天上取回粮种,养育了人类。所以在每年粮食作物收获时,蒸出来的第一锅米饭要先喂狗。西南许多民族如哈尼族、景颇族、普米族、布衣族、傈僳族等民族的“尝新节”、“新米节”无不与此类犬的神话传说有关。崇狗、敬狗是这些民族的特有的风俗。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业民族都离不开它。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讲述犬的传奇故事。传说在主人遭遇危难时,狗解救了主人。满族《义犬救主》的传说讲述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兵追赶,明兵放火想烧死他,是他身边的狗在水泡子里浑身蘸满水,打湿周围的荒草,免去烈火烧身,救了老罕王。老罕王坐了江山之后,很感激犬的义举。据说满族人不食狗肉的习俗就与这一传说有关。犬的用途十分广阔,古代祭祀多用狗,《甲骨·卜辞》中说“于帝史风,二犬。”意思是说风是天帝的使者,祭祀时用两只犬。中国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犬祭祖的习俗。三国吴人沈莹《临海水土志》有“父母死亡,杀犬祭之”的记载。考古发现的狗遗骸是这种祭祀的见证。原始巫术中,狗常常被作为避邪和诅咒之物,在民间观念中,狗是地的守护神,狗血具有巫术功能。汉语中“狗血喷头”、“狗血涂门”的说法,就取巫术的意义。

  现代军事、消防、侦察、体育比赛、交通、导盲等,都留下犬的身影。有些军犬在侦察和作战中屡建奇功,死后还为其建立丰碑,以示纪念。我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的狗拉雪撬是研究原始交通习俗的重要民俗事象。清代在东北各地设有狗站,狗成了雪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犬文化的另一表现是他与人生礼仪密切相关。狗是十二生肖之一,如果是狗年生人,他的属相就永远与狗相伴,婚姻等人生仪礼都离不开它。比如命名、择偶的讲究就与生肖有关,

  民间认为孩子生下来,特别是男孩,取个贱名容易养活,于是取名狗娃、狗儿。择偶要推算生辰八字与属相,什么“青兔黄狗古来有,合混相配到长久”之类,是民间宿命的说法而已。人死后以犬殉葬,认为少了狗的引导,亡灵就难返家园等。

  犬的种类十分繁多,世界各地不乏名犬。在中国的古籍记载中,先秦时期就以名犬为宠物互相观赏和馈赠,有时作为贡品进贡。《尚书·旅獒》载“唯克商,遂通道九夷八蛮,西族氏贡獒。”《尔雅·释畜》说:“狗四尺曰獒。” 獒在先秦时期就是名犬,是西方民族的大型犬类,今天西藏的藏獒就是它的遗族。先秦时期北方民族的胡犬也是名品,“似狐而小,黑喙善守”。《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与西王母交换的物品中就有“良犬”和“守犬”。古籍中还经常提到短狗和短尾狗,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哈叭狗,它本是南方少数民族豢养的名犬,通过进贡进入中原,成为人们观赏的宠物。古代从中亚、西亚诸国进贡的名犬也不少,名犬轶事屡见于史籍记载。明清之际,从宫廷到民间都以玩犬为乐,著名的京犬“哈叭狗”是其代表。据《清稗类钞》介绍,世界最珍贵之狗,实推京师所产,有六种:一曰京师狗,二曰哈叭狗,三曰周周狗,四曰小种狗,五曰预毛狗,六曰小狮狗,尤以京师狗、哈叭狗、小师狗为上。现在随着交通大开,世界名犬交流日盛,身价百倍。加之富裕和消闲的人群倍增,豢养名犬,争睹宠物已成为时尚。但是现代化城市留给人们的活动空间已十分狭小,何况宠物。为了环境保护、人身安全,对人们所爱宠物加以限养和严格管理,也是顺乎民心的事情。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中国民俗大系》序言
下一条: ·[陶立璠]《名家谈四大传说·总序》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