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展望中国民俗学的前景时,应站在民俗史和学科史的高度,审视民俗志基础工程的启动。
回顾中国民俗学学科史,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史。如果说以往任何时期由于客观原因都不能完成“中国民俗志”的编纂工作的话,今天的中国民俗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具备了编纂民俗志的各种条件。
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民俗学迎来新的曙光。在经历了10多年的恢复和发展之后,民俗学在中国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民俗学基础理论已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这对民俗志的编纂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
第二,随着民俗学理论的发展,中国民俗学的研究疆界和分类逐渐明确。民俗志的编纂,可以根据民俗学研究的范围和民俗的分类,拟定框架,进行表述。从记录民俗学或民俗资料学的角度出发,中国民俗志的编纂可根据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的分类,详细设目,进行科学的考察和记述。
第三,民俗学方法论得到了应有的强调,田野作业受到普遍重视,这也为民俗志的编纂奠定了基础。民俗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问,田野作业是它的基础。建立在田野作业基础上的民俗志,应以科学的方法作为保证。
第四,中国新的地方志的编纂正在全国展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中央到地方(省、地、市、县各级)成立了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按照统一的方志体例要求,进行各地地方志的编纂。这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但它的发展并不平衡。在新的方志编纂中,民俗文化得到强调,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俗志的编纂提供了方便。
第五,民俗学人才的培养逐渐形成制度。特别是各地的高等院校,近几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民俗学专业人才,这在中国民俗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中国民俗学会和各地的民俗学会还通过举办高级研讨班和进修班的方式培养人才,这些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才,是中国民俗志编纂的生力军。
第六,近几年,中国民俗学同国际民俗学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打破了以往学术上的闭锁状况,促进了中国民俗学的发展。特别是各国学者联合进行的民俗考察,给了中国学者很多考察方法借鉴的机会。国外经验的借鉴,使中国民俗志的编纂,可以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
鉴于如上的事实和理由,为推动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民俗志的编纂应该加快进行。所以从1994年起,我们开始筹划编纂《中国民俗大系》,该大系采用分省立卷的方式,全套书共三十一卷,希望能填补以往中国民俗志的空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