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相比,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国民俗学,起步并不算晚。当时无论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征集歌谣的活动,“风俗调查会”对北京妙峰山香会的考察,还是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活动和20世纪30年代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活动,都在呼应着世界民俗学的潮流,也可以说是与世界民俗学同步发展的。但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民俗学的发展越来越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自五四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初,是中国民俗学的孕育期和发展期,之后便是国难重重。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者投降,其间整整15年的时间,中国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民俗学人被抛入颠沛流离之中,想做学问而不能;日本投降之后,紧接着是3年的国内战争,当然无学术可言。好不容易盼到1949年全国解放,中国民俗学人盼望中国民俗学的新生,但不久便是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那场毁灭文化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将近20年的岁月里,中国民俗学被作为资产阶级学问,横加批判和扫荡,几乎没有其生存的余地。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本属于劳动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及其研究这种文化的民俗学者,却受到如此严重的歧视和摧残,被置于死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民俗学的悲哀。
时序推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俗学终于带着满身疮痍渐渐复苏。这等于说,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中国民俗学又一次开始和世界民俗学对话,所以不能不有隔世之感。由历史和人为原因造成的中国民俗学与世界各国民俗学之间的差距,是可想而知的。要想赶上世界民俗学发展的步伐,中国民俗学必须急起直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深厚的国家,民俗文化更是源远流长。1983年5月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是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在钟敬文等老一辈民俗学家的带领下,中国民俗学者披荆斩棘,开始了新的长征。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从队伍的重建,学科的构想,课题的展开,考察的深入等方面都得到突飞猛进的进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经历“文化大革命”的10年破坏和禁锢之后,民间的民俗活动开始恢复,这给中国民俗学者以巨大的鼓舞,他们纷纷走出书斋,深入民间进行广泛的采风活动。只有在这时,中国民俗学才有了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民俗学者也才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
|